正反正论证有哪些误区?

2022年10月18日17:46:40正反正论证有哪些误区?已关闭评论

1. 事例不相反误区

为论证“勤能补拙”,有同学这样写:

明代张溥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26 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 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 ,26 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存在差异,但后天的勤奋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这个论证认为张溥的事例为正例,仲永的事例为反例,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勤能补拙”这个道理。真的是这样吗?

张溥的事例能够说明的是张溥的“勤”补了他自己的“拙”,用这个孤例能归纳出“勤能补拙”这个普遍性的道理吗?仲永的事例说明的是天赋出众的人不勤奋也会变平庸,这与“勤能补拙”的观点没有任何关系。因此,这两个事例不能构成正反关系。

要构成正反关系,应该举一个勤不能补拙的事例,用相反的事实驳斥“勤能补拙”这个观点。这便是论证中常用的反例法。如果作者还要坚持“勤能补拙”的观点,则要对这个反例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不能,则要对“勤能补拙”这个观点进行修正,或者是对范围进行限定,由全部改为部分;或者是重新解释“补拙”的内涵,比如并不一定是取得大成就,而是相比以前有大进步;或者是除了勤奋之外还要补充其他条件,等等。

2. 观点骑墙谬误

观点骑墙是指作者的观点随着论述的展开而不断变化,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赞成什么观点、反对什么观点。请看下例:

15 世纪起,地球上的海洋便不再平静,为了揭开东方古国的神秘面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了航海探索,一次次的失败没有动摇他们探索的欲望,终于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而 16 世纪开始,人类的欲望更加膨胀,为了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条新航路开始了长达 400 年的黑三角贸易,尽管推动了欧洲的发展,但对非洲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它甚至导致了近代非洲的落后。

人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向上的,这往往源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足和所求的欲望。若古代人类没有求得生存的欲望,没有求得进取的欲望,那所谓的现代人恐怕早已被另一种不满足的生物替代了。

这三段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讲欲望带来的好处,发现新大陆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第二层讲欲望带来的弊端,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后,随之破坏了非洲;第三层讲欲望让人类不断向上发展。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不清楚。

按照正反正的论证模式,第三层应是反驳第二层讲到的弊端,即第二个“正”要与前面所讲的弊端有关联。如果弊端确实存在,无法驳倒这个事实,应该分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此基础上谈应该如何对待欲望。

3. 虚假正反谬误

正反正论证中的“反”是反驳,目的是在辩驳中推进思维向深度发展,而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重复。

有同学论证“宽容是一种美德”,这样写: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得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番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一段并没有论证宽容为什么是一种美德。 )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慈禧太后与一大臣下棋,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 慈禧太后勃然大怒:“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能不遭世人唾骂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人,典型的“鸡肠小肚”,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写不具备宽容美德的人并没有反驳上文内容,这是虚假正反关系。如果写看似宽容,但算不上美德的事,就是真正的正反关系了。 )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