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庄子的“坐忘”思想? 在《庄子·大宗师》篇里,庄子假托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谈及“坐忘”的问题。颜回去见孔子,说自己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
庄子所说的“心斋”是什么意思?
庄子所说的“心斋”是什么意思? 《庄子·人世间》:“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是如何阐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庄子是如何阐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在庄子看来,语言和思想是两回事,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语言是僵死的。庄子把语言与思想意识加以分割,完全忽视了语言作为达意工具的效用。不过,庄子的高明...
庄子用“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意在阐明什么哲学道理?
庄子用“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意在阐明什么哲学道理? 秋天来临时,水流汇集到一处,河流变得更加宽阔,河中的神灵河伯开始自大起来,觉得自己伟大至极,无与伦比。可是,当他顺流而下,到达北海时,面对无边无际、...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表现什么样的生存智慧?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表现什么样的生存智慧?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的典故集中表现出庄子在利益面前的生存智慧。 一天,庄子在栗子园外游玩,突然飞来一只奇特的大鸟--翅膀有七尺长,眼睛有一寸大,落在栗林...
“庖丁解牛”有什么样的养生和处世之道?
“庖丁解牛”有什么样的养生和处世之道? 《庄子·养生主》中讲述了一个“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站在一旁的文惠君赞扬道:“宰牛的技艺竟能如此精湛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反映出怎样的人生观?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反映出怎样的人生观? 据《庄子·知北游》记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大致意思是说,人活在天地之间,像是骏马飞奔、越过缝隙,一眨眼...
庄子为什么“宁做自由之龟”?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庄子为什么“宁做自由之龟”? 庄子看透了功名利禄,与其受累于功名,还不如以平民的自由之身遨游江湖哩。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威王专门派二位大夫前来,想用千金俸禄请他做楚国的宰相。“吾王久闻先生贤名...
庄子借“沉鱼落雁”意在阐明什么哲学道理?
庄子借“沉鱼落雁”意在阐明什么哲学道理? “沉鱼落雁”典出《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毛嫱和丽姬是...
福与祸有怎样的哲学关系?
福与祸有怎样的哲学关系? 《老子·五十八章》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如何阐释“柔弱胜刚强”的哲学道理?
老子如何阐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老子主张柔弱,反对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在世时质体柔弱;死后则变得僵硬。草木欣欣...
关于儒学属于入世哲学的表述正确吗?
关于儒学属于入世哲学的表述正确吗? 史料记载,孔子63岁时,有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时,司马桓又砍倒大树恐吓威胁他。后来在卫国时,被错捕入狱。在陈、蔡国之间,又被楚军包围,围困达七日之久。对此,孔子丝...
如何理解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观点?
北宋大儒张载(人称横渠先生)在《张子语录》有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张显儒者的器识与信念。那么,如何理解这历代流行不衰的“横渠...
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观点?
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观点? 陆九渊,字子静,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陆九渊的哲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本心”即是仁义礼智之心,是善...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此花不在你心外”观点?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此花不在你心外”观点? “此花不在你心外”是谁说的名句? 王守仁,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王阳明的著名观点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见于《传习录》)。 “心外无理”...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根据李中华教授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的概括,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基本由五个方面构成: 1.属于宇宙论方面的范畴有:阴阳、五行、天、天道、理、气、太极等; 2.属...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这个概念?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这个概念? 哲学的概念来源于古希腊philosophia一词,希腊语义为“热爱智慧”,就是人类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认识活动。中国古代并无“哲学”一词,直到1902年,哲学一词才出现...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指宋代到明代的一种哲学思潮,也称为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时代蔚为大观,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从广义上来说,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
“四书”、“五经”跟科举制度有什么关系?
“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它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其包含内容广泛深刻,在世界思想...
为什么说“经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原本指织布的纵线,有固定、不变之意,后引伸为不变的真理。先秦时代,人们就把一些典籍称为经。汉代以后,经一般专指儒家经典。经学是解释儒家经典著作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