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不相反误区是什么意思?

2022年10月18日17:44:46事例不相反误区是什么意思?已关闭评论

为论证“勤能补拙”,有同学这样写:

明代张溥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26 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 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 ,26 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存在差异,但后天的勤奋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这个论证认为张溥的事例为正例,仲永的事例为反例,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勤能补拙”这个道理。真的是这样吗?

张溥的事例能够说明的是张溥的“勤”补了他自己的“拙”,用这个孤例能归纳出“勤能补拙”这个普遍性的道理吗?仲永的事例说明的是天赋出众的人不勤奋也会变平庸,这与“勤能补拙”的观点没有任何关系。因此,这两个事例不能构成正反关系。

要构成正反关系,应该举一个勤不能补拙的事例,用相反的事实驳斥“勤能补拙”这个观点。这便是论证中常用的反例法。如果作者还要坚持“勤能补拙”的观点,则要对这个反例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不能,则要对“勤能补拙”这个观点进行修正,或者是对范围进行限定,由全部改为部分;或者是重新解释“补拙”的内涵,比如并不一定是取得大成就,而是相比以前有大进步;或者是除了勤奋之外还要补充其他条件,等等。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