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断章取义谬误和稻草人谬误

2022年9月8日08:59:51举例说明什么是断章取义谬误和稻草人谬误已关闭评论

断章取义谬误

断章取义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断,截取;章,篇章。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它来自一个成语典故,原指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合的部分。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有这样的话:“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上边所说情况的错误便被称为断章取义谬误。在生活中有很多断章取义的例子,我们经常引用的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其实都是被断章取义出来的。如果我们不是对名言警句的出处和当时的语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很难辨别出这些所谓名言警句是否是断章取义。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背诵的这样一句名言:“吾生有崖,而知无崖。”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出自《庄子·养生主》。然而庄子当时却并不是要我们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以庄子的道家无为思想自然是不可能这么执着的。庄子在这句话后边其实还有另一句话:“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庄子的话原本的意思是:“生命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学无限的知识,会迷惑而无所得,是很危险的。”庄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被断章取义的在今天已经不可考了。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老师和长辈也许并没有深究这个问题。他们为了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便常常引用这句话的前半部分。

除了庄子这个例子之外,从小学起就被老师、家长们不断当作激励我们勤奋学习的还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爱迪生说的,也许在每个人的学生期间都或多或少地引用过爱迪生的这句话。但殊不知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要重要。”勤奋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当我们成熟以后一定要注意做事情的方法,科学家的话不是随口说出的,它总有它的内涵。爱迪生在这句话其实一方面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强调了灵感的不可或缺,这样加起来其实才是严谨的,哪一方面忽略了都是不对的。

在爱情中我们常常会用到这样一个词“相濡以沫”,这个词也是出自庄子之口。在《庄子·大宗师》有这样一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故事的意思是,有一天,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陆地上,它们共处于一个小水洼中,为了能活下去,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以湿润对方的身体。可是,这样做有什么用呢?与其两个人一块儿在死亡的边缘挣扎,还不如回到江河湖海中幸福地活着,即便互相忘记了又有什么呢。

稻草人谬误

如果是农村长大的人对于稻草人一定是很熟悉的,也许还亲手制作过稻草人。可是稻草人怎么会和谬误联系在一起呢?究竟什么是稻草人谬误呢?其实稻草人谬误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在农村,当麦子长出来的时候农民就会在麦田里竖起一个稻草人,用来吓走那些偷吃麦粒的麻雀。逻辑学者在此就借用这个形象来表示一种谬误的种类,意指在论证过程中,自己创造一个虚假的情况,即自己设立一个靶子,然后去攻击它。这便犹如扎起一个稻草人,用攻击稻草人的办法来冒充对论敌的反驳,并以此自欺,自以为是在攻击论敌。这种情况在辩论中经常会出现,有经验的辩论选手能够迅速地识破对手的这些伎俩。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却并不能那么迅速地反应过来,也许当我们还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已经被对方击败了。

比如,当我们有时候批评某人某件事做得不对的时候,他会立即反驳道:“我哪里不对,你说我做的事情都不对,你拿出证据来。”当然,他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对的,只是某件事而已,为了掩饰过错,他便采取了这种方法。这便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

打个比方:家长虐待孩子,那么邻居面临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我要不要去干涉?二是我如何去干涉?显然第一是肯定的,至于后者,则是可以商量的,而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干涉或者因为干涉不当就否认了前者“必须进行干涉”的合理性。在此种情况下干涉是必须的,如果因为不知道如何干涉而不干涉显然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用稻草人来自我掩护。

假如你将一个比你的对手实际持有的观点更加极端的观点归之于他或她,这就是稻草人谬误。这是为了以虚假目标来反对对方。

◇断章取义和稻草人谬误举例◇

举例说明什么是断章取义谬误和稻草人谬误

关于堕胎,常常会引发这样的争论:主张“生命优先”者会指出主张“选择优先”的家伙想要杀死那些有缺陷的婴儿,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支持“选择优先”的人则不这么看,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已经被扭曲成了一个“稻草人”。那些主张“生命优先”者攻击这个“稻草人”要比攻击妇女应该掌控自己的身体,不被强迫孕育这一观点容易得多。因为,这不会涉及新生儿由谁抚养的问题,这样一来,被歪曲的稻草人的观点就变得很容易被击倒了。可是如果落在现实呢?谁都清楚抚养缺陷儿童的难度有多大、多艰辛。

从上边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设置一个“稻草人”来攻击对方的观点十分便利有效。这也是稻草人谬误如此吸引人、如此普遍的原因。即便如此它依旧是一个谬误。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