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运用词语构成句子,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个词的意义、功能、与别的词的关系等,这样才不至于造出病句来。我们使用句子,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有时候也会出现错误,造出种种病句。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大意造成失误,如口头表达来不及仔细推敲,“慌不择词”;二是对一些词的用法要求、与其他词的关系认识不清。无论是哪种情况,结果都造成了病句。
语法错误的情况各式各样,比较复杂,我们这里介绍常见的几种情况。了解一下句子运用中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助于提高我们辨别正误的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
(一)搭配不当
除了口头交际时使用的独词句外,大多数句子在使用时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就有个搭配问题。这就必须考虑词语相互之间的意义、关系。词语组合的实质就是搭配问题。那么词与词的组合有什么要求呢?用词造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词与词的搭配,也就是词语组合,要注意符合语法关系,符合事理逻辑,符合语言习惯。
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特别要注意词和词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意义。运用句子,首先就要考虑词语之间的搭配问题,弄清词的特点,注意词的组合要求。词与词的配合如果不符合事理,不符合习惯,不符合语言的结构规律,就会出现搭配不当的毛病。常见的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等语病,就是违反了词的组合规则造成的,例如:
①深秋的香山,是红叶最好看的季节。
②方方正正的博士帽,是每个人都十分羡慕的称号。
③我国石油的生产,现在已经能自给自足了。
④见到久别的亲人,他激动的心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定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⑥她多次深入基层演出,而且从不演唱那些庸俗的节目。
⑦那一张张亲切的笑容,我至今难以忘怀。
⑧据说蜜蜂酿造一公斤的蜜,需要采大约五十万朵花粉。
例①、例②是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在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在词性和语义性质方面必须一致,例①中的“香山”是空间概念,“季节”是时间概念,互相不能搭配。这句话可把“季节”改为“地方”,或让“深秋”充当主语。例②的情况一样。例③、例④是主谓搭配不当。例③中“生产”与谓语“自给自足”不能搭配,可把“石油”放到主语中心词位置上。例④“心情”与“说不出来”无法搭配,可将第二句改为两个句子:“他心情激动……”例⑤、例⑥是动宾搭配不当。例⑤中“坚定”与“方向”不能搭配,可把动词改为“坚持”,或把宾语改为“立场”。例⑥可将“演唱”改为“表演”。例⑦、例⑧是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⑦中“一张张”和“亲切”不能修饰“笑容”,可把中心词改为“笑脸”。例⑧中“五十万朵”不能修饰“花粉”,可把后者改为“花”。
(二)语序不当
语序就是词语组合的先后顺序,语序既反映一定的语法结构关系,也体现一定的逻辑事理关系,是汉语词语组合的重要手段。同样的词语,语序不同,语法关系就不一样,意义往往也有很大差别。例如“他学习”是主谓结构,“学习他”是动宾结构;“很高兴”是状中结构,“高兴得很”是动补结构;“我知道这个人”是动宾谓语,“这个人我知道”是主谓谓语;“不都懂”是懂一些,“都不懂”是一点也不懂。
因此,运用词语一定不能把顺序搞颠倒了,例如“我们把敌人打败了”,说成“敌人把我们打败了”,那么意思正好相反。如果语序运用不当,造出的句子就有可能不通顺,或者产生歧义,引起误解。例如:
①观众们用掌声热烈回报她。
②同学们把任务已经完成了。
③这是唐代新出土的珍贵文物。
④两个朋友送的花瓶特别漂亮。
例①是定状错位,应该把“热烈”移到“掌声”前面。例②不符合把字句的语序习惯,在把字句中,副词做状语通常要放在“把”之前。例③容易使人以为文物是唐代出土的,所以应把“新出土的”移到“唐代”之前。例④也是一个歧义句,因为“两个”既可以修饰“朋友”,也可以修饰“花瓶”,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语序。
下列句子语序不当,请试着加以纠正:
①刘晓莉是活泼可爱的一个女孩子。
②贩毒分子把毒品很有可能事先转移了。
③四个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参观上海博物馆。
④这是新买的速度非常快的我的计算机。
⑤今年我还欠款八千元。
(三)结构成分不完整
运用词语组合成句,当句子比较简单时,一般不会出现结构不完整的情况,而当句子结构较长、成分较多时,顾此失彼,就容易造成句子成分残缺。由于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结构不完整,使得句意也不明确。例如:
①从广大观众这些热情洋溢的来信中,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②经过专家们对比研究和试用,一致肯定了这种先进的汉字输入方法。
③小林妹妹结婚的时候,她的伴娘叫小梁。
④你要到故宫参观,那么可以一直沿着这条马路。
⑤厂职代会提出了解决职工宿舍缺乏。
⑥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刻苦钻研、勤奋好学。
例①缺主语,可去掉“使”,让“我”充当主语,也可去掉“从”和“中”,让“来信”充当主语。例②中后一句缺主语,可把“经过”移到“专家们”后面,让“专家们”做主语。例③缺谓语,可在“时候”后加上“找了个伴娘”,然后把“她的伴娘”改成“名字”。例④后一分句缺谓语,可在句末加上“走”。例⑤中“提出”和“解决”都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问题的对策”。例⑥缺宾语,“养成”不能与非名词性成分搭配,可在句末加上“的习惯”。
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是孤零零的光杆动词,前后一定要有其他成分,否则,就会造出不符合语言习惯的句子。例如下面的句子,括号里的成分都不能少:
①他把红旗向东边(一)挥。
②我已经把衣服洗(干净了)。
③你在会上把有关的情况介绍(一下)。
④我们下午把你的问题研究(研究)。
(四)结构和语义关系不明确
由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交错复杂的,因此组词成句,要特别注意明确词语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避免因混淆而造成歧义。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可以理解为狗咬死了猎人,也可以理解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其中“哨兵”可以理解为敌人的,被发现了,也可以理解为我方的,发现了敌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组合时没有注意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造成了歧义。
句子产生歧义,多与使用了歧义词组有关,形成歧义的原因比较多,如多义词意义不明确、词组层次关系两可、名词与动词的施受关系含糊等等。下面这些词组都有歧义:
①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②关心的是他的母亲
③找到了叔叔的孩子
④他正在甲板上写字
⑤听说她谁都看不上
可见,使用句子,不但要注意结构是不是正确、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语义是否明确,有没有歧义,会不会造成误会,会不会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任何人说话的目的,都是为了传送信息、交流思想,如果句子有歧义,模棱两可,句意不明,就难以达到说话的目的。
句子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明,常见的毛病还有一种杂糅情况,就是在一种句式中套用另一种句式,或者硬把两个句子结构糅在一个句子形式中,互相混杂纠缠,结果造成结构不清、语义不明。例如:
①我们要充分进行研究这个问题。
②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家是在浙江绍兴人。
③比喻就是打比方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④我决心做好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工作。
⑤这次春季运动会场地将设在工人体育馆举行。
⑥谁也没有想到她当了三年打工妹出身。
修改这种病句,可分析用了哪两种句式,选用其中一种即可。例①将“对问题进行研究”和“研究问题”两种句式套在一起了,“研究”充当动词宾语后,一般不能再带宾语。例②将“家是在某地方”格式和“…是某地人”纠缠在一起了。例③可去掉“叫比喻”,也可去掉“比喻就是”,两种方式保留一种即可。例④将“做好工作”和“做合格的教师”套在一起了。例⑤把“运动会举行”和“场地设在”格式套在一起了,或选用一种说法,或分两句。例⑥把“当了打工妹”和“是打工妹出身”套在一起了。
句子运用中的语法错误当然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数量问题、时态问题、指代问题、成分多余、分句缺少联系、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分句之间的意义联系不当等。有个人要给在外面跑生意的父亲写信,说母亲身体不好、家里最近失窃两件事。他写道:“因为母亲生了病,所以家里最近失窃了。”这两件事没有关联,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也是病句。
以上病句的种种情况说明,平时运用句子表达思想,需要我们在使用语言时要多加注意,既要注意前后词语的关系,又要注意前后句子的关系,仔细斟酌,表达才不至于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