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先生张载为什么主张穷尽事物之理?

2023年11月4日09:31:29横渠先生张载为什么主张穷尽事物之理?已关闭评论

《易传》中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一说,其中“穷理尽性”的说法很为后世儒者所重视。张载就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这里的理,简单地说就是道理,它不仅包括自然的道理,而且包括人生的道理。张载认为万物皆有之理是客观的,是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中,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张载认为穷理是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他说:“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从此就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广泛地穷尽事物之理,才能尽人物之性,这里所说的尽性是指明彻宇宙万物的本性,狭义的理解是指认识人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穷理是手段,尽性是目的,所以张载强调“先穷理而后尽性”,主张由穷理而尽性的“自明诚”。

那么,我们应如何穷理呢?当然是通过格物,通过心灵与外物的接触,进而通过思维去把握认知对象。张载把人的认知能力分为二种: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张载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若只以闻见为心,但恐小却心。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尽其心也。”意思是,人的知识来自外部世界,如果没有外物作为认知对象,思维便没有具体内容了。但思维并不是被动受限于外物,而是具有能动性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思维对象的内容,如果仅限于所闻所见,人对事物的了解和知识就狭小有限。所以要对宇宙和万物有所了解,就必须努力扩展自己的思维,超越感官的局限,超越“闻见之知”,运用“德性之知”,彻底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这就是“尽心”。

在张载看来,“闻见之知”指的是感官经验的认知,“德性之知”指的是超越感官局限的认知。张载并不否认闻见之知的实在性和可靠性,但是他认为对于天下之物的整体把握必须依靠德性之知,依靠心灵的直觉能力“体天下之物”。感官所能直接把握的对象是十分有限的,“尽心”以穷理,正是要求人通过直觉的方法尽可能地扩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使之超出感性表象的范围。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