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为什么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2023年11月5日10:00:44陆九渊为什么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已关闭评论

当朱熹之学在南宋思想家中的声势不断壮大之际,偏处江西一隅的陆九渊也开始显露锋芒。陆九渊思想独树一帜,学术界通常称其学说为“象山心学”。他与朱熹的思想路径不一,俨然是势不两立的论敌。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因讲学于贵溪象山,自称“象山居士”,故学者多称之为“象山先生”。他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中,兄弟共6人,3岁时丧母,由兄嫂抚养成人。陆九渊34岁中进士,36岁任靖安县主簿,次年参加了由吕祖谦主持的“鹅湖之会”,与朱熹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讨论,在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44岁后调京师任国子正和删定官,53岁调到荆门任知军,一年后病故于任上。陆九渊和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

不同于朱熹通过格物致知而穷理尽性的路向,陆九渊以孟子之学为依归,从内心反省入手,不太注重格物致知的“向外求”的“道问学”路向。与朱熹的著作等身相比,陆九渊不太注重著述,他常常“述而不作”,并反对对经书作过多的解释和对概念义理作过分的分析。在鹅湖之会上,他与朱熹因为这些分歧不欢而散。他曾坦陈自己的心得为“因读《孟子》而自得之”,并且很自信:“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由此可见,陆九渊的思想主要承接于孟子,他的主要论点“本心即理”、“发明本心”、“先立其大”等皆可从孟子那里找到源头,故王阳明说:“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与其在学术上提倡简易直截的思想风格相似,陆九渊为人气象高迈,直拔俊伟,具有不为物所羁络,亦不为外物所屈的精神,但也常常表现为目无古人,独来独往,人言不入,因此不免被人诟病自信太过。

陆九渊在哲学思想上表现出早慧的特点,据记载,他在三四岁时,便开始“思天地何所穷际不得,至于不食”。8岁读《论语》,怀疑有子之言为支离,又认为程颐之言与孔孟不类。在13岁时,他就写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后来又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这两句话几乎成为“象山心学”的标志。陆九渊哲学的根基在于“心”,这个心即“本心”。在陆九渊看来,“本心”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此心乃是“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也就是说,本心乃是天给予我的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或价值自觉能力,人若能依此本心而视听言动,则合于道德要求;而人之所以不道德,则是由于外在的私欲遮蔽了本心。

陆象山讲“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究其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本心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先天的道德能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二、“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还意味着个人的本心是与宇宙之理本身合一的,道德秩序即是宇宙秩序。就“吾心”与宇宙的关联而言,吾人的价值与宇宙的秩序相连,个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所以个人有责任自强自立,实现本心所具有的良知良能,并将其扩展至天地之间,这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职责所在。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