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民胞物与”是古代哲人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

2023年11月5日09:29:48为什么说“民胞物与”是古代哲人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已关闭评论

在理学家的著作中,经常看到他们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作为读书、思考的目的。这句话是张载说的,它表达了理学的最终目标:实现社会理想,成就道德人格。张载主张,人的存在由“太虚”禀得“天地之性”,并可以通过“大其心”了悟“德性所知”。这一思想进路,一方面体现为以宇宙整体为对象的哲学思考,另一方面揭示出一种人生境界—力图把个人融入宇宙之中,从而确立个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张载最著名的著作是《正蒙》,它的最后一篇是《乾称》,张载曾将其开首的一段文字抄出来,贴在西窗上,名曰“订顽”。程颢和程颐兄弟对这段文字极为欣赏,认为孟子以后还没有哪个儒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程颐还把它改名为《西铭》。《西铭》强调“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大同思想。张载从“太虚即气”的思想立场出发,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当然也不例外,而构成人的气也就是构成万物的气。因而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天地就如同我的父母,一切人都是我的同胞,宇宙间万物都是我的朋友。通过对“民胞物与”这一命题的论证,张载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宇宙大家庭的理想。在这个大家庭中,人们骨肉相连,休戚与共,国君可以说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长子,而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与天地合德。由于万物共性,人人同等,因此人应该尊老扶幼,应该同情和照顾鳏寡孤独残疾者,应该普爱众生,泛爱万物,这是个人对于这个大家庭应尽的义务。对每一个人来说,不论贫富贵贱,都应乐天安命,泰然处之,活一天就必须尽一天的义务,直到问心无愧地死去。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洋溢着人文关怀,表达的是一种合理地处理个人与社会、内在与外在关系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从个人的立场来看待宇宙,又如何运用这种对宇宙的观察来安顿社会和人生。它表达了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个体的道德自觉在其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提升。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