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以感觉经验为依据谬误

2022年9月8日09:16:50什么是以感觉经验为依据谬误已关闭评论

以感觉经验为依据,是指人们习惯于根据既往的经验来对事情进行逻辑论证,而这种论证往往是很不可靠的。仅靠经验决策,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导致严重的后果。

《醒世恒言》中有一篇小说叫作《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讲述的是,无锡肉铺老板尤葫芦借得十五贯本钱做生意,可他对女儿苏戍娟开玩笑说这是卖她的身价钱,女儿信以为真,当夜逃走。深夜,赌徒地痞娄阿鼠闯进尤家,为还赌债盗走十五贯钱并杀死了尤葫芦,过后反而诬告苏戍娟谋财杀父。苏戍娟出逃后,与不相识的客商伙计熊友兰同行,邻人见到了他们,于是产生怀疑,而又发现熊友兰身上正巧带有十五贯钱,于是将两人扭送到县衙。知县对此并未详加审问,就断定苏戍娟勾搭奸夫、盗取钱财杀害了父亲,判他们二人死刑。他推理的逻辑是:“看她艳若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齐飞之意,父亲拦阻,因之杀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案情就是不问,也明白十之八九了。”这知县判案的依据就是如此一番“人之常情”,依据自己的经验而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

其实人们的经验有些时候并不是可靠的。人的经验基本上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而很多时候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时候,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加可靠,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生活中要多一些理性认识,少以感觉、经验为据才能减少谬误的出现。

爱迪生曾让一位数学专业毕业的高才生计算灯泡的体积,这个高才生费了半天劲,几乎把他的平生所学都拿出来了也没算出来。爱迪生说:“你为什么不转换一下思维,试一试别的方法呢?”这个高才生又费了半天劲,还是局限在他的数学计算的经验中。见此情形,爱迪生有些生气地说:“你只要用水装满灯泡,再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不就算出灯泡的体积了吗?”这个高才生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是多么局限,只知道拿以往测量规则容器的方法去测量这个梨形容器。其实,突破经验以后,那个灯泡的体积很容易就能算出来了。

有时候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会因我们总是凭经验做事而变得复杂起来。全凭经验不仅会限制我们的思维空间,还会钳制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我们泯灭新的希望,从而给人生带来很多失败和损失。

人们在进行经验逻辑推理的时候,一般的模式就是:由于此种情况与彼种情况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而常常偕同出现,那么此种情况的具备也就意味着彼种情况的同时发生。比如见到一个人若是衣着华丽,就会判断他是个有钱人,相反,衣衫俭朴的人则被认为是很寒酸的。这种逻辑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思路,而且往往是有效的,但是这种经验依据大多都是片面的,是不严谨的,所以如果仅凭这种经验来判断事情,就会发生很多错误。商鞅在秦国推行新法的时候,在城的南门前立了一根木头,声称谁若能够把它搬到北门,就赏一笔重金。其实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但是围观的人们却议论纷纷,一时无人上前,原因是人们认为不会有这样的好事,所以有所顾虑。直到一个人挺身而出,将木头轻而易举地搬走而得到了重赏,人们这才突然发觉刚才失去了一个获赏的大好机会。大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误,就是由于在这种意外的事件面前依据旧有的经验来推断,却没有认识到当时的新情况和事情的真实含义。

人们要克服经验的逻辑推理所造成的谬误,就应当充分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同时也应当意识到自身经验的有限性,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进行推理判断的时候要有严密的逻辑依据,切忌先入为主,妄下结论。

你一定不相信,一根并不粗壮的柱子,一根细细的链子,能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可如果你去过印度和秦国的话,你就会相信了,因为在那里,驯象人在大象还很小没有足够力气的时候,就用一根铁链将它们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铁链的束缚,于是小象渐渐习惯不再挣扎,直到长成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没有想过挣扎。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