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宗羲会被称为“东方的卢梭”?

2023年11月5日11:18:25为什么黄宗羲会被称为“东方的卢梭”?已关闭评论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界称之为“梨洲先生”。他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史学家,与王船山、顾炎武并称为“清初三大家”。他的《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之一,是对传统政治思想的批评与总结。《明夷待访录》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篇。“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所谓“明夷”,是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则指其言论、智慧等待后代明君来采纳。黄宗羲自称:“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箕子是殷商末年的大臣,武王伐纣后曾访问过他,向他询问治国之道,箕子向周武王献上《洪范》一文。黄宗羲此说,有自况箕子之意。

《明夷待访录》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指责君主将天下视为“一人一姓”的私有物,直接称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皆是君主的缘故,因为他们“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黄宗羲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有生之初,人各有私,人各有利”,这样的话公利就不能兴起,公害就不能革除,因此政治制度的设置很有必要。在古代社会,建立政治制度就是为了公利的兴起和公害的革除,从而使得共同体长久发展。作为政治制度代表的君主就是为天下苍生服务的,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就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的辛苦经营都是为了天下安宁,百姓幸福。后来,作为统治权力代表的君主不再有那种大公之心,反倒认为权力是自己的私器,是用以保障自己乃至子子孙孙的私利的,一开始,君主可能还有些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认为理所当然了。如此一来,他们便与天下逐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黄宗羲认为,当时社会的君主制是导致天下不太平、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它使得天下苍生的私与利得不到满足,这样的君主宁可不要。

政治制度是社会稳定的节拍器,当然不能没有。黄宗羲认为对于身为政治制度代表的君主必须予以必要的限制。这种限制首先表现在君臣共治的理想中。黄宗羲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君臣之名,只有在为万民之忧乐而运作的政治制度中才成立。若没有参与政治,则君主与我是路人;若参与政治,也应当是为了天下的利益。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各有职分,如同师友。君臣共治意味着政治实践参与者的地位平等,这是对君权的限制。其次,黄宗羲建议通过学校来议论政事,“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反对君主独裁。黄宗羲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样的学校就类似于西方现代政治中的议会。

除了政治上主张限制君权、反对专制之外,黄宗羲还在经济上主张恢复井田制,合理征收实物税、统一货币,并提倡“工商皆本”,这些建议中包含着民主和平等思想的因子,超出了当时士人的理解能力以及朝廷的容忍限度,所以《明夷待访录》一书一度被视为禁书。但这本先进的书对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代中国人在接触了西方的现代政治制度之后,认识到黄宗羲思想的先进性,有人将他称为“东方的卢梭”。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