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宇宙中的天体是完美的化身,而在所有的运动之中,匀速圆周运动又是最完善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天体的运动也应该是匀速圆周运动。柏拉图在其《蒂迈欧篇》中对这一观点作了详细论述。
然而,人们通过天文观察却发现,并非所有的天体都像柏拉图所设想的那样是按照完美的轨道来运动的。这该作何解释?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以前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于是,他给弟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找出能够完美解释为什么有些天体(一些行星)看上去并不是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论。在柏拉图的众多弟子中,数学家、天文学家欧多克斯提出了一个相对完美的理论,即“同心球叠加”。在柏拉图学派看来,天球是天文学中的一个假想概念,它是以任意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的一个球面;而天体则被想象成是附着在天球上、在天球的带动下运动的。欧多克斯认为,那些不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行星其实是在多个(往往是四个)经过叠加的天球的带动下运动的,若依据不同天球各不相同的转速和半径等参数进行运算,人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还原出天体的运动情况。
柏拉图学派的哲学家用自己的智慧解释了天体不规则运动的原因。在此,我们关注的并不是这种理论正确与否,而是他们解释此类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在科学史上,这样的方法被称作“拯救现象”。意思是,一旦确立了某个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之后,如果遇到现实观察与理论预测不相符的情况,仍然尽力以理论来解释现象,即通过各种方式,使超出预测的不规则现象仍能够用原先的理论来进行解释,也就是以理论来“拯救”现象。
这种针对具体现象而不断修正理论模型的方式,表面上看是在力图构造能够描述和解释现实的理论,实质上是把理论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预先默认了理论的正确性,然后以理论指导对现实的理解。对于这种传统的思想方式,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这样做的利与弊,这将对我们的思考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