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学研究证明,神经系统具备三种基本的功能:第一是调整动物机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维持动物机体的整体性,完成自身的新陈代谢;第二是调整动物机体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使动物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更好地生存;第三是储藏信息,指导动物机体的行为活动,即意识活动。
凡是生物都有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叫作应激性。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都靠原生质来完成;多细胞动物在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必须靠神经系统来完成。神经系统的进化经过了神经网、神经节、神经链,发展到脊椎动物的管状神经,形成了脑神经、脊神经,具备了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进化,意识也逐步形成。各类脊椎动物的大脑都是由神经管膨大发育形成的,先后分化出前脑、中脑、菱脑三个部分。前脑又分化出端脑和间脑,菱脑又分化为后脑和延髓,端脑的背面逐渐分化为两个大脑半球,成为各种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延髓连接着脊髓。
在意识生命的进化过程中,随着环境因素的需要,水生鱼类为了适应水中的游动,大脑背壁出现了神经细胞,叫旧脑皮细胞,上皮细胞叫原脑皮,主要机能是嗅觉功能,对嗅觉刺激有了客观反映,标志着嗅觉意识的形成。两栖类除旧脑皮进一步分化为高级嗅觉中枢外,中枢视叶有了较大的发展,视觉功能的出现标志着视觉意识的形成。中脑和后脑延髓分化出脑干,听觉功能的出现,标志着听觉意识的形成。后脑的背部分化出小脑,调节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标志着平衡意识的出现。爬行类的前脑已进化到大脑的功能,大脑半球出现了新脑皮。新脑皮的功能与原脑皮、旧脑皮不同,与嗅觉无关,而是联系除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具有分析、综合、发布信息的功能,标志着映象意识和思维意识的形成,发布信息和思维则是创造意识的形成。从爬行类开始,最高级的中枢逐渐移向新脑皮(大脑皮质)、中脑退居低级中枢的地位。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移向脑的表面,这些变化与它们适应真正陆地生活的复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感觉意识是随着神经器官的进化而逐渐形成发展的,而运动意识的产生是随着感觉意识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在没有神经组织的低等动物,感受器接受刺激,就有效应器的反射,如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嗅、味、触、视、听、平衡等感觉意识的形成的同时,伴随其产生效应的运动意识也逐渐形成、发展、强化,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创造了物质基础条件。
哺乳动物新脑皮演化发达,几乎占大脑半球的全表面,旧脑皮被挤到大脑半球背面内侧形成了海马,原脑皮被挤到大脑半球的腹内侧,形成了梨状叶,大脑两半球的联合极为发达,成为胼胝体。中脑腹面有纵行的大脑脚,小脑腹面有横行的脑桥,这些都是由大量的神经纤维构成,说明了哺乳动物各脑区之间的信息联系更为密切,这样的物质基础是思维、分析意识活动有了保证。高等哺乳动物(包括人)大脑半球表面出现了沟、回,大大增加了新脑皮的面积。现代医学、生物学发现,人的沟、回比一般动物的沟、回要深得多;尤其是经过对善于分析、思考的科学家的尸体解剖,证明了沟回都要比一般人的深。丰富的大脑皮质沟回、神经细胞物质基础,奠定了人可以创造出“意识的表达形式”,而动物难以创造出“意识的表达形式”。人具有非常丰富的意识方式,而动物的意识表达只能表现在行为活动和简单的表情、吼叫上。
人具备了发达的创造意识能力,能改造、利用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生活物质和文化精神财富;而动物的“创造意识”不能创造出意识的表达形式,只能协调机体产生适应环境、生存需要的行为活动的思想性创造意识,但个别种类动物的某些创造意识却发达于人,如犬的嗅觉分辨能力。从类人猿进化到人,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人创造了意识的表达形式——语言、文字,也可以说只有创造出了语言、文字,意识生命才从动物种群中进化到了人。意识的形成产生、进化、强化同其他生命器官进化一样,都是由单个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清晰、由低级到高级、由不自主到自主而强化发展,这就是意识发展与生命进化的一致性。从意识强化发展速度来看,远远落后于生命器官的进化速度,特别是创造意识,只有类人猿进化发展到人,才可以说意识具备了创造发明的思维活动。这种意识强化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命器官进化的速度,就是意识发展的迟缓性。它是导致人类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历史漫长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