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康有为为什么提倡“公羊三世”说?

2023年11月5日11:56:14清代学者康有为为什么提倡“公羊三世”说?已关闭评论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后人又称他为“康南海”。幼年受传统经典教育,后来读了一些外国书籍的译本,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又曾亲身到过当时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思想较为开放。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康有为一方面认为应当变法维新,吸收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还必须在文化上自立,将西方文化吸纳到中国文化本有的范围内。康有为杂糅西学与中学,其主张与当时流行之见一样,多在中学中寻找西学的根基,试图将西方文化安放在中国文化的河床之上,以求使变法维新水到渠成。“三世进化说”便体现了康有为的这一立场。

六经之一的《春秋》有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一般来说,《谷梁传》和《公羊传》注重《春秋》之义,而《左传》注重《春秋》之事,也就是说,《谷梁传》和《公羊传》注重微言大义,注重有导向性的主观解释,属于今文经学。而《左传》则注重事实,注重历史性的客观解释,属于古文经学。在汉代,经学昌盛。早期,《谷梁传》和公羊学显赫一时,尤其是公羊学,讲微言大义,三科九旨等,能够密切地为政治服务。但随着政治理性的发展,公羊学在很长时间内都湮没无闻。直到清代中叶,作为乾嘉汉学发展的衍生品,公羊学得以复兴,它能够弥合满汉之间的民族缝隙,为现实政治实践服务,但未超出传统的经学范围。而到了康有为,他着意用“公羊三世说”阐述世界进化的原理,以《公羊春秋》来为自己的变法维新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公羊传》的“三世”思想,将《春秋》所记载的历史划分为每况愈下的三个阶段:“所见世”(指孔子亲眼见过的世代),“所闻世”(指孔子亲自见过的人所说的世代),“所传闻世”(指孔子听来的传闻中的世代)。后来的解释者认为,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三个阶段的循环往复。康有为把这种所谓的“三世说”同《礼记· 礼运篇》中所讲到的“大同”、“小康”联系起来,指出:“所传闻世托据乱,所闻世托升平,所见世托太平。”他说“公羊三世”,就是由“据乱世”进化到“升平世”(小康),再由“升平世”进化到“太平世”(大同世界)的,并认为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要达到大同世界,首先要“大明天赋人权主义,男女皆平等独立”。大同世界“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神之殊,无男女之异”;其中,君主制度废除了,国家成了社会成员“公共同有之器”,不再是一个人一家之私产;人人相亲相爱,都能把自己的财富分出一部分来作为公共财产,以抚养社会上丧失劳动力和无人养育的成员;“国界、家界、身界”一切压迫和歧视都消除了。

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宣称“据乱世”是政治混乱时代,“升平世”是君主统治时代,“太平世”是民主时代。在他看来,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一直停留在君主统治时代,“总总皆小康之世”、“总总皆小康之道”,这种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应向“太平世”的民主时代前进。这样,他就用“公羊三世说”为其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却把君主立宪制度列为“公羊三世说”的一个阶段,说“据乱世尚君主,升平世尚君主共和”(《孟子微》),并借口说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躐等”,从而反对革命民主派的革命活动。

尽管康有为对“公羊三世说”所作的具体解释和比附有时含混不清,有时又自相矛盾,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宣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康有为把从西方学到的科学的进化论知识灌注到“三世说”中,比较彻底地冲破了传统“器”变“道”不变的变易史观和公羊学的历史循环论。同时,他对大同世界的描述,结合了传统儒家理想社会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可能趋势,给其后的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留下了诸多可利用的思想资源。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