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2023年10月19日15:38:42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已关闭评论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年)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现代西方许多重要的哲学流派,如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等,都来源于孔德哲学。因此,了解孔德的实证哲学,对了解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孔德1798年出生于法国的蒙彼利埃。父亲是一位税务官,信奉天主教,母亲也是一位天主教徒。九岁他到离家不远的一所中学当寄宿生,学习成绩优异,尤以数学和哲学的成绩更为突出,被同学称为“哲学家”。1814年,他16岁时开始进入巴黎工业大学学习,后因不尊重老师和联名要求撤换老师被开除学籍返乡。两年后他重返巴黎,开始任课外辅导教师并继续自己的研究和学习。这时他结识了年已60岁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有时还为圣西门抄写稿件,一度是圣西门的秘书。孔德在许多方面得力于圣西门思想的影响,有的看法甚至直接来自圣西门的著作。恩格斯曾指出,孔德的许多思想是对圣西门思想的拙劣的剽窃。

1826年,孔德开始讲授实证主义哲学,中间他得过精神分裂症。1829年又开始他的实证主义的讲座。此外,他还在巴黎工业大学担任过数学教师,兼任学校对巴黎以外考生的审查员。

晚年,孔德醉心于“人文主义宗教”的建立,并且为“人文主义宗教”设计了一套祭司、圣文、祈祷的宗教仪式和制度。

孔德的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共六卷,1830~1842年);《实证哲学概观》(1848);《实证政治体系》(共四卷,1851~1854);《实证教义问答》(1852);《主观的综合》(1856)。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指要求任何科学必须以可感觉到的事实作为出发点,并限于描述这些可感觉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哲学观点。“实证”一词(Positive)的意思,按孔德的解释有四种意义:一是与虚幻相对立的真实,二是与无用相对立的有用,三是与犹疑相对立的肯定,四是与模糊相对立的精确。据说,“实证”一词直接来自圣西门的著作。孔德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证哲学”,其目的在于表示他的哲学是依据近代实证科学为基础的一种“科学的”哲学。“实证”一词,无非就是要为他的哲学增加一些科学色彩。

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孔德却由此出发,进而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而且否定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只不过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的任务就在于从经验中发现这种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他以傅立叶为例,认为他只研究热扩散的现象,而且得出许多最重要的严格的定律,但他从不探讨热的本质,不像他的先辈那样在关于产生热的物质上争论不休,这就是按照实证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课题。所以,从表面上看,孔德是在坚持知识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实际上他反对去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他认为这些问题应交给形而上学家,也就是哲学家或神学家去论证,这就完全把科学的真正任务搞错了。科学的任务不仅要总结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现象后面的本质,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

孔德自认为他的这种实证方法是处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处理物理现象,而且能处理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他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他的一句明确的陈述来表示,即:任何不能最终还原成特殊或一般事实的简要阐述的命题是没有实际或理智上的意义的。他认为除了现象以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知识,现象的规律就是我们关于现象所知的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最终原因不论是有效的还是最终的,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知和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孔德及其追随者所说的实证方法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实质。这种思想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反对理论思维、反“形而上学”的思潮,实际上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对真正的科学的理论思维,宣扬不可知论。

孔德自称发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也就是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发展通过三个阶段:(1)神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现象被解释成是神的力量造成的;(2)是形而上学阶段,在这阶段上,神的似人的概念由非人和抽象的力量所代替;(3)是实证主义的或科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只考虑现象之间的连续的关系,所有想用超出经验的存在来解释事物的企图都被放弃了。

孔德认为这种进化三阶段的规律,在思想中是如此,在科学中也是如此,甚至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发展也有效。如思想开始是宗教神学观念的统治,然后让位于一些抽象的实体如动力因、目的因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实证主义阶段则是他的实证哲学统治人们的思想,放弃一切对终极原因和现象本质的徒劳探索而专心致志于现象间定律的发现。

科学在神学阶段,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中期受形而上学支配,力求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近期进入实证时期,则力学、物理学、化学相继成为实验科学。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早期是神权社会,中期科学知识形而上学化,政治上则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则所取代,未来的社会则是一个实证的社会,应按孔德拟定的实证政治的原则来办事,如“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则要由明确的事实,即人是不平等的所取代,要有效地处理这些政治秩序就需要在社会学方面进行细心的工作。所以孔德着手创造社会学。与此三阶段相适应,在宗教上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在哲学上则是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处处把实证哲学放在最高位置。

孔德这套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其实,早在古希腊,那时就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形而上学也相当发达。到了中世纪,随着神权的统治,各种神学式的经院哲学才发展起来。孔德把他的实证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只能说明他的不自量力而已。有人指出,圣西门就曾说过类似三个阶段的话,认为古代是宗教神学统治的时代,后来是“假设体系”或“自然神论”的时代,近代则是实证的时代。孔德的三阶段发展模式不过是将其实证主义的方法硬塞进去,并把它扩展应用到所有的方面。

孔德关于科学分类的思想是比较有名的,将科学分成五类:(1)天文学;(2)物理学;(3)化学;(4)生物学;(5)社会学。基本上是把学科按发展的时间先后来排列。他有机械论的观点,并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至于数学,则被认为只是一种工具,可以放在第一,也可以放在最后。其实,在圣西门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他的这种分类法曾经影响了许多人。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