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任何生物最终都是要死亡的,人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皇帝常常试图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但没有一个成功的。而西方的哲学家从古至今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面对死亡?正因如此,也有人将哲学看作是“习死之学”,因为它引导我们正确看待死亡,从而使我们能珍惜生活、热爱生命。
晚期希腊有个哲学家叫伊壁鸠鲁,他创建了一个花园学校,带着学生在园子里研习哲学。伊壁鸠鲁认为我们毕生所追求的是个人的安康,为此我们必须从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着手。具体来说,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感官,因为知识的习得依赖于感觉;为了让我们的感官能发挥作用,适当的感官享受是必要的。当我们的感官满足了,身体就会处在一种幸福的状态。至于灵魂,当它受到纷扰的时候就会痛苦,因此我们要尽力让心灵保持安静的状态。当身体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心灵也保持宁静时,人就是幸福的。
但是,因为一想到死亡人的心灵就往往会陷入不安,所以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导致我们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为了证明死亡并不可怕,他分析说:当我们还能想到死亡的时候,我们还活着,因为我们还有思维;反过来,如果死亡真的来了,我们就不能思维了,而恐惧只是人的意识在思维时的一种表现。所以,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死亡和思维处于两个世界。据说,当伊壁鸠鲁感觉大限将至时,他洗了个舒服的热水澡,喝了美酒,然后把学生叫到身边平静地与他们告别,用切实的行动践行了自己所倡导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