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熊十力认为良知不是假设?

2023年11月5日12:13:36为什么熊十力认为良知不是假设?已关闭评论

青年时代的熊十力常浏览科学常识类书籍(如格致、启蒙之类),涉猎诸子百家之言,特别喜欢王船山、顾亭林等人的著作以及当时维新派的论文,曾参加武昌起义。35岁时,他“念党人竞争争利,革命终无善果”,因而灰心丧志,决心“不作革命行动,而虚心探中印两方之学”,另辟一条所谓“学术救国”之道。此后,他入南京支那内学院“问佛法于欧阳竟无先生”,钻研佛学,尊崇印度大乘佛学唯识论。但不久,又渐觉其失而转向儒学,最后归宗于孔子。

熊十力是20世纪少数几个以儒家嫡传自诩的学者之一,虽然生在现代,但其生活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思维方式仍然保持传统样态,故而在现代学院体制之下不太得意,只有少数几个弟子能够理解并追随他。1949年后熊氏弟子大多避居港台,于学术上另起一派,逐渐形成港台新儒家,可见熊氏在现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熊氏学问,取心学一派,特别重视王阳明的良知说。据熊十力的学生牟宗三回忆,有一次,冯友兰往访熊先生于二道桥。那时冯氏的《中国哲学史》已出版。熊先生和他谈这谈那,并不时会说:“这当然是你所不赞同的。”而后又提到:“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假定。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须要直下自觉,直下肯定。”冯氏木然,不置可否。良知是真实,是呈现,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如霹雳一声,振聋发瞶,直把人的觉悟提升到宋明儒者的层次。

这段回忆提到了熊十力对于良知问题的独特理解。在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解释古代哲学成了一个难题,因为现代哲学中,一个学说的提出,要有理由与论证的支持,这都是科学思维在哲学中的表现。如何将孟子、王阳明的良知说向现代人解释清楚,是有儒家关怀的学者的重要使命,因为良知说是传统社会生活的哲学基础。冯友兰在其成名作《中国哲学史》中将良知视为理论假设,因为随着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良知之有无,则心理学不能定也”。而熊十力倾向于认为良知是呈现,是真真实实的,而不是假设。应该说,熊十力的观点比较忠实于儒家思想的原意,而冯友兰的说法则更符合现代人的理解。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