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是什么意思?

2023年1月10日16:05:44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是什么意思?已关闭评论

康德早年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的唯理论哲学的教育,接受唯理论的“天赋理性”在经验之先和贯穿经验之中的立场,他自称休谟的怀疑论把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休谟让他意识到,若是不加批判地就以为人类理性能够获得确实性知识,实乃独断论的迷梦。休谟对“理性”的涵义作出区分,一类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解证”的运用并不能提供关于实在的知识;一类是从感觉印象的连结中获得知识,但其所依据的因果律并非我们的理性所能提供,不过是非理性的想象力的产物。康德对于休谟问题给哲学带来的冲击看得很清楚,他说:“问题不在于因果概念是否正确、有用,以及对整个自然知识来说是否必不可少(因为在这方面休谟从来没有怀疑过),而是在于这个概念是否能先天地被理性所思维,是否具有一种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内在真理,从而是否具有一种更为广泛的、不为经验对象所局限的使用价值:这才是休谟所期待要解决的问题。” 对康德来说,休谟的怀疑论表明了理性没有能力为经验世界的知识提供基础,这是近代哲学自笛卡尔把真理的确定性基础放在理性之主体上以来,遭受的一个根本性打击。

康德深信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是确实的,他自觉地把回答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当成一个哲学家的使命。他的回答是,经验知识虽然来自感性印象,但使杂多的感性印象获得秩序和稳定性,使感觉经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东西,却是先于经验的。同时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先天就有的理性内容,而是赋予我们的经验以秩序的形式框架。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书名中,他要分析考察的理性,不是就理性认识的内容,而是就理性认识的纯形式方面来说的,纯粹理性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使一切经验成为可能的理性的先天要素,是一切经验成为可能的条件。

在康德看来,这种为感性材料赋予形式的能力内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之中。打个比方,就好像我们一生下来就带着一副摘不下来的有色眼镜,这使我们看到的每样东西不是“自在的存在本身”,而是被这个眼镜染了颜色,被它的屈光度做了一定扭曲的东西。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先天直观形式,因果性的先天知性范畴,都是内在于我们理性自身的,虽然任何知识都始于感觉经验,但知识不能归结为感性经验,知识必须是先天认识形式改造、作用于感性材料的结果。康德的回答看起来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作出的一种综合,因为对他来说知识的材料部分来自经验,形式部分来自纯粹理性。不过真正说来,康德的认识论带来一个认识论视角的转换,因为他不是让真理如何尽可能地去适应对象,而是让对象来适应理性,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为之提供客观必然性的依据。此情形正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设定太阳为宇宙的中心,从而终止了地心说与越来越多的天文学观察证据不相符的混乱状态一样。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的一段话清楚地表达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涵义:“从前理性像太阳一样围着现象世界转,努力想把它照亮;但康德却让理性这个太阳停止不动,于是现象世界围着理性转起来,并且只有转进了太阳的光照范围,才受到照耀。”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