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曼贝尔的创造力三因素模型

2025年3月28日10:06:45艾曼贝尔的创造力三因素模型已关闭评论

艾曼贝尔提出的三因素模型是创造力研究领域中备受推崇和深入研究的模型之一(见图2-1)。该模型包括专业知识(expertise)、创造技能(creativity skills)和工作动机(task motivation)三个关键因素,为深入理解创造力的本质和提升创造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艾曼贝尔的创造力三因素模型

图2-1 艾曼贝尔的创造力三因素模型

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所具备的深入、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在特定领域实现创新,个体必须对相关主题具备深厚的理解,并熟练掌握该领域所需的专业技能。

在1995年发表的《论知识创造的能动过程》一文中,野中郁次郎(Nonaka)首次提出了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该模型总结了四种基本的知识转化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此外,野中郁次郎还认为个体的专业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形式。

隐性知识是指个体内部所持有的、难以明确表达或传授给他人的知识。这种知识通常是基于个人经验、直觉、情感和技能,因此难以用言语或文字来表达。隐性知识在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往往不易被他人理解或传递。例如,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通过多年的实践所获得的关于木材特性、工具使用技巧以及制作过程中的细微差别的知识,这种知识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或说明传达给其他人。因此,隐性知识可能是无形的,无法直接展示或传授给其他人。

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被明确表达、记录和传递给他人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通过书面文字、数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进行明确表述,因此更容易被组织和系统化,从而更易于传递和共享。例如,学习教科书中的数学公式和定理是获取显性数学知识的一种方式,这些知识可以明确地表达和传授给学生。在组织中,使用文档、报告、流程图等形式来记录和共享工作流程、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也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个体和组织的知识管理中均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个体和组织而言,了解并合理利用这两种知识形式有助于激发创造力、促进学习并增强创新能力。因此,在知识管理中,个体和组织应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实现知识的高效管理和应用。

2.创造技能

创造力相关的技能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创造者的认知风格、工作风格以及个性特点等。一些专家认为,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通常表现出以下个性特征:包容性、冒险精神以及自信(杨青娟,2011)。而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艾曼贝尔基于信息论的观点,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五阶段论(Amabile,1996)。这五个阶段分别是:任务陈述、准备、产生创意、验证创意和结果评估,如图2-2所示。

艾曼贝尔的创造力三因素模型

图2-2 创造性思维的五阶段论

(1)任务陈述。这一阶段需要个体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具备灵活的认知方式,以清晰地陈述任务。此时,需要个体具有较强的内部动机,以便投入工作并产生思考。外部刺激(如清晰的截止时间和外部奖励认可)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工作投入程度。在这个过程中,高内部动机和高外部动机共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2)准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这个阶段涉及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整理资料,以便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由于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因此需要借助前人的知识经验来辅助思考。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积极收集资料并进行研究,从而激发有趣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为后续的头脑风暴或分散性思考奠定基础,帮助个体考虑构建想法的所有可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其记忆库从现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中提取原创性的想法,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以爱迪生为例,他在发明电灯之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据说他为了收集资料并整理成笔记,总共用了200多本笔记本,总计达4万多页。这充分说明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在日积月累、大量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准备阶段,个体需要耐心、细心地收集资料并整理思路,为后续的创造力发挥做好充分准备。

(3)产生创意。个体在针对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并思考可能的应对方案时,所产生的是个体自身的创造性成果。而当个体所准备的各个内容之间形成出乎意料的全新关联,进而结合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个体的创意之灯便会被点亮,形成多个相应的方案。在这个阶段,创意的探索过程将产生解决问题的答案,如通过找到故事的结尾来克服写作障碍。虽然这个想法可能会让人感到意外,但在经过前两个准备阶段之后,这个想法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

(4)验证创意。在实施先前的创意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实践验证,以评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为后续是否选择和继续实施该方案做出理性的判断。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我们可以逐渐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5)结果评估。在第四步验证创意合理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需要评估创意的有效性,并将其与其他相似方案进行比较。这也是一个反思的阶段,需要回顾最初的概念或问题,反复考虑解决方案是否符合最初的愿景。商务专业人士可能会进行市场研究以测试想法的可行性。在这个步骤中,创意有可能会回到原本的思维上重复前面的步骤,抑或是良好的反馈可能会坚定创造者的信心并继续推进。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方案的可靠性和效果。

3.工作动机

这个因素与个人对特定项目或任务的积极性、热情和兴趣有关。当个人受到激励时,他们更有可能付出努力和坚持面对挑战,这可能会带来更有创造性的结果。艾曼贝尔提出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利弊。具体来说,内部动机可以促进创造力,而控制性的外部动机对创造力有害。然而,当个体内部动机的初始水平较高时,信息化的外部动机也可以促进创造力。

(1)内部动机。个体的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因内在的兴趣、热情和自我驱动力而主动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机。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对任务本身的乐趣、好奇心和满足感,是个体追求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动力源泉。例如,音乐家在弹奏乐器时,由于对音乐的美妙和表达力深感兴趣,因此会主动练习和创作音乐,以满足自己内在的乐趣和追求。这种内部动机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2)外部动机。个体的外部动机是指来自外部的因素,如奖励、认可、竞争等,促使他们从事创造性活动。这种动机源于外界的激励和回报,能够影响个体的动力和努力程度。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损害可能是因为注意力分散。当外部动机导致人们将注意力从手头的任务分散到外部目标上时,相较于那些对任务完全投入(即具有高水平内部动机)的人来说,其对任务的专注度会降低,从而可能导致创造性降低。

研究表明,在简单的操作类机械性任务中,给予更高的奖励能够促进获得更好的完成效果。然而,对于超出基本认知的技能型任务,情况恰恰相反,给予更高的奖励反而会导致表现不佳。因此,为了提高创造力,需要强调内在动机的重要性。同时,根据任务的性质和类型,合理选择和应用外部奖励的方式,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创造力。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