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拈连和仿词的修辞方式?

2022年10月18日17:52:35什么是拈连和仿词的修辞方式?已关闭评论

拈连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连用到乙事物上,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趣,这种修辞手法称之为拈连。

如: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鲁迅《友邦惊诧论》)

此例中“国”一直在说,是指国家;“永远‘国’下去一样”是承接前文,好像是顺手随便拈来一样,表示像一个国家那样存在下去。拈连在此处的运用,就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当局的嘲讽,具有一种幽默的味道。

再比如:

仲秋八月。柿子红了,柿叶儿也红了。

红了树梢,红了山石,红了黑油油的土地,红了淙淙流淌的溪水……

远远望去,山乡像一个红色的大海子。红波荡漾,红光腾起。烧红了蓝天边飘动的朵朵白云,天地间红成了一体……

(沙石《柿林笑语》)

仲秋八月是收获的季节,柿子红了,柿叶儿红了。“红”是柿林丰收特有的鲜艳色彩。从柿子红,柿叶儿红,联想到“红了树梢,红了山石,红了黑油油的土地,红了淙淙流淌的溪水”,直到下段中“烧红了蓝天边飘动的朵朵白云,天地间红成了一体”,所有这一切,都与“红”字相连成一气。重彩浓抹,强烈地画出了柿乡春华秋实的喜人盛况。

以上拈连也叫“顺连”,它巧妙地利用上下文的联系,使得两个不同的概念,互相联系,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还有一种拈连叫“反连”,大体适用于讽刺,或者把话说得生动诙谐,或者是给论争对方的回击。如:

作诗的人,叫“诗人”,说作诗的话,叫“诗话”。李有才作出来的歌,不是诗,明明叫作“板话”,因此不能算“诗人”,只能算“板人”。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从“诗人”反连造出“板人”一词,为的是把话说得生动诙谐。

仿词则是根据上下文出现的词语,临时仿造新词语接连运用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方式可使上下文对比鲜明突出,语意新颖、独到。如: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

(鲁迅《这个与那个》)

这个例子中“狭人”是仿制“阔人”而造的,这是对那些帮助国民党反动当局鼓吹尊孔读经的帮闲文人的一种无情的嘲讽。

再比如:

“您真是个天才!”戈勒校长笑道,“您的胆量令人钦佩,女士。”“我是‘地主’,博士!”女科学家冷冷一笑,“正如生命起源于大地一样,我的认识也是脚踏实地摸索出来的。”

(张扬《第二次握手》)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