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写过一本书,名为《人是机器》。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呢?
当时,困扰哲学界的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灵和身体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此前的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身心交感论”,而斯宾诺莎提出了“身心平行论”。拉美特利是一个医生,他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是一台机器”。
拉美特利认为,要了解人的心灵的本质,一定要从后天出发,必须以经验和观察为指导。在探索人体这座迷宫时,他指出,人“归根结底却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人与动物相比,只不过是一台更加精致、更加复杂的机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这台机器运转正常,人就处于健康的状态;反之,如果某些零部件出了问题,人的心灵就会紊乱,身体就会患上疾病。人在很多本能活动上不如动物,只是因为有了教育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人才胜过了动物。
拉美特利又进一步依据当时医学提供的大量材料,证明了人的心灵活动完全取决于机体的组织状况,他认为有多少种不同的体质,便有多少种不同的精神、不同的性格。比如游牧民族因为以肉食为主,所以常常表现出彪悍的性格特点。不仅如此,各式各样的心灵状态都与大脑的组织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拉美特利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人的生理现象,批判宗教神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人是机器”这一思想明显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和多样性,是片面的。不仅如此,这一命题在笛卡尔哲学的基础上强化了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也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一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