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汉语修辞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

2023年2月23日19:32:32举例说明什么是汉语修辞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已关闭评论

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者,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我们就称之为被动句。同一件事情,我们既可以用主动句表达,也可用被动句表达。如:

汽车撞伤了一名学生。

一名学生被汽车撞伤了。

这两个句式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所指的重点不同,被叙述的主体不一样。前一个句子是说明“汽车”怎么样;后一句则是说明“学生”怎么样,两者间的表达效果自然不同。

一般说来,主动句的谓语动词没有限制,语气更为直接、简洁;而被动句的谓语动词表示“遭受”义,使用的范围相对较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选用被动句比选用主动句更为合适,更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一、突出强调动作或行为的被动者,把它推为陈述中心

如: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地笑着看。

(鲁迅《社戏》)

因为是挤在船头远远地朝戏台上望去,且看戏的又困又乏多在打哈欠了,此时,突然出现穿红衫的小丑容易惹人注目。同时,为了强调被动者“小丑”(他的表演才吸引“大家才又振作精神地笑着看”),主动并未出现,只剩下一个“被”字,用被动句式把红衫小丑推为陈述中心。

再比如:

小二黑挣扎了一会,无奈没有他们人多,终于被他们七手八脚打了一顿捆了起来。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不少科学家认识了真理,并且坚持真理,结果被愚昧的统治者杀死、烧死,他们的学说、著作也被禁止、焚毁。

(吴晗《说谦虚》)

以上两例,前一个例子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小二黑”;而后一个例子则是为了突出被杀死、烧死的科学家。但都是将受事者作为陈述对象,而选用被动句。

二、主动者无须说出或不愿说出、无从说出时,要用被动句

如: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韶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

(鲁迅《范爱农》)

是反动当局杀了秋瑾,挖了徐锡麟的心,所以他们是施事者,这在文中作者认为是不言而喻,无须进一步说明的。

再比如:

伽利略也因为信仰和传播哥白尼学说,在1633年他已经七十岁的时候,还被审讯,受到严刑的威胁。

(竺可桢《哥白尼》)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大小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朱自清《绿》)

第一个例子突出了伽利略被审讯,而不必说出或不愿说出审讯者。而第二个例子则突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变化,至于它被谁或者什么事物“扯成几绺”,也是无从谈起的。

三、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为了使前后分句的主语保持一致,用被动句充当复句的分句

如:

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鲁迅《风波》)

这个例子始终是以“他”作为叙述的中心,使得前后分句的主语保持了一致,如果改成“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别人便剪去了他的辫子”,则容易使人分散注意力。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

(鲁迅《阿Q正传》)

这个例子是在后一个分句中使用了被动句,它使两个分句同是一个主语,并可以把后一个分句的主语省略,使句子更加紧凑,语义连贯,语气流畅。假如改为“人们揪住阿Q的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由于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使得句子显得松散,语气也不流畅。

四、有时候表达一定感情色彩时,要用被动句

如: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鲁迅《故乡》)

如果将“被他父亲带走了”改成“他父亲带他走了”,就没有了留恋、惋惜、不情愿的感情色彩了。

由此可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选用被动句式比主动句式语意更加贯通,语气更加流畅,更有利于增强表达效果。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