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引用的修辞方式?引用的修辞作用?

2023年10月18日16:00:48什么是引用的修辞方式?引用的修辞作用?已关闭评论

一、什么是引用

引用就是引述有关的语言材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里所说的“有关的语言材料”包含较广,如名人的言论、有关人物的话语、有关著作的论述、诗句、格言、熟语,等等。

古人很重视引用的修辞作用。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他认为,文章中的事例,是作者在自己的思想情感之外,援引同类事物来证明文义,引用古时事例来论证今义。说明某个道理而引用现成的论述,阐述某个意义而列举有关的事例,是贤圣论著、经书典籍一般都遵循的规则。

古代作品中,“引用”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引自《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实迷途其未远”,引用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之意。

②《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满招损,谦受益”,引自《尚书·大禹谟》。

③ 绝  (yǎn山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自《巴东三峡歌二首》之一。

④ 麝月笑道:“野坟里只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不成?最讨人嫌的是杨树,那么大树,只一点子叶子,没一点风儿,他也是乱响。你偏要比他,你也太下流了。”宝玉笑道:“松柏不敢比,连孔夫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呢。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害臊的才拿他混比呢。”(《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引自《论语·子罕》。

二、引用的修辞作用

(一)议论文字引用某些有说服力的、权威性的语言材料,可以使论述充分展开,论据坚实有力。例如:

①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吴晗《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是这篇文章要论述的论题,如何进行论述呢?“骨气”这个词比较抽象,论述很容易流于空泛;所以文章第一段提出论题后,紧接着第二段就引用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使“骨气”具体化了。整篇文章所论述的不同时代的一些“有骨气的人”,“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就是以此为线索展开的。引用在这篇文章里起到了穿针引线、开拓议论的作用。

②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时间已经过去三百六十多年,到现在,当人们走进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旧址的时候,还可以寻见这副对联的遗迹。……

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是非常明白的道理。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宣扬这种道理,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还不懂得这种道理吗?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比古人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彻!(马南邨《事事关心》)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应该把努力读书和关心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批评“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的错误。文章一开头先引用明代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这就使论述具有高屋建瓴之势,因为古人尚且知道“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我们就应该“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彻”。无论是正面的阐述或者是对片面认识的批评,都像顺流而下,不可阻挡,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

③ 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所以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钱伟长《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作者在充分的分析说理以后,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又引用了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论述。他们勤奋终身,这是实践的宝贵总结,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它把人们的认识又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描述文字运用引用修辞格,尤其是引用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诗歌等等,可以丰富情景,使语言更具文采。例如:

①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秭归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也是屈原的故乡,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到故乡。(刘白羽《长江三峡》)

这一节是写由西陵峡到秭归的所见所闻。作者的笔墨并没有局限于描述沿江的景色,而是也记叙了当地有关屈原的传说。人们的思绪被带回到两千多年以前,缅怀这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坎坷而光辉的一生。它拓展了游记的空间,增加了思想的厚度。文章原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多为急流、险滩、旋涡等惊险画面,这里引入关于屈原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文字色调也显得瑰丽多彩。

②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每逢佳节,离乡游子,谁不在心里低徊地背诵着: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冰心《每逢佳节》)

这篇散文表达了每逢佳节对海外亲人的思念。并且以此为线索,叙说与海外华侨、游子相逢时的热烈场面,叙说他们爱国思乡的情景。文章开头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由此引出具体的内容,结构上新颖巧妙。尤其是诗句那深沉的情感更传达了海外同胞的心声,表现了祖国亲人和海外同胞之间的浓浓亲情。

③ 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颗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吴伯箫《菜园小记》)

这篇散文写的是40年代初在延安蓝家坪种菜的情景。这一段文字是对瓜菜新芽的描述。文中引用了杜甫诗句,它出自《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作家说杜甫诗句“清新极了”,而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表现了作家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整个文字更显得活泼风趣,色彩斑斓,富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三)直接引用有关人物的话语,往往可以表现出说话人的语气、神情,使人有更真切的感受。例如:

① 再说,我们这些拿笔杆子的人,不免经常收到读者来信,他们提出的问题,话并不多,但范围大得惊人:“请问,怎样才能把意思完美地表达出来?”“你们运用文学语言的经验是怎样的?”等等,等等。接到这些信的时候,我时常感到“头大如斗”,只好苦笑。不答吗,他们是很诚恳来提问的;回答吗,一个人又哪有功夫写几万字、几万字一封的信来回答!况且,自己又是所知无多呢!腾出时间写这么一本小书,就可以督促自己进行学习,并算做对这部分读者的总的回答了。(秦牧《语林采英·后记》)

这一段是作家说他为什么要写《语林采英》。其中引有两位读者来信中的话:“请问,怎样才能把意思完美地表达出来?”“你们运用文学语言的经验是怎样的?”问得那么恭敬,那么恳切,正是为了不让这些读者失望,才促使作家来写这本书。如果不引用原话,改用作家自己的转述,恐怕读者那份期盼的心情就不容易表达出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的标题常常直接引用有关人物的语言,效果很好。例如:

② 10岁男孩从烈火浓烟中救出30多位邻居,但面对遭灾的家园——江皇宏:我宁愿不出名(《文摘报》)

③ 被确诊为癌症中晚期时她作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让他们延续我的生命(《北京晚报》)

④ 因患白血病受到北京人关爱的小耀作想要寻找一位好心人——胖叔叔您在哪儿?(《北京晚报》)

⑤ “我们生意火着呢”“一元”擦鞋并未失踪(《北京晚报》)

以上标题如果改用客观的叙述语言,就不会那么真切感人,就会失去原有的情味。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