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用是一些基本结构相同,并有意识地叠用某个或某些词语的句子、词组。
这是一种类似排比,但比排比自由的格式,具体说来有两点不同:
1.排比的各项要求匀称,叠用的各项不作强求;
2.排比要求尽量避免字面上的重复,叠用则有意重复某一个或某几个词语。
在整句中,和对偶、排比相比,叠用整齐的程度最低,但在书面语和口语,尤其是在演讲或节目主持中运用的范围最广。有的修辞著作把它归入排比,也有的把它与排比合作一类,称“排叠”,我们认为这两者有所不同,以分开为宜。
叠用的形式非常灵活,可以只有两项,也可以多于两项;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重复运用的词语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例如:
① 于是他就会代替托儿组里的阿姨,在春天的阳光下、在夏天的荫凉里,或是在冬天的炉火边,让孩子们团团地围着他坐下,倾听他的美丽的新故事。(碧野《静静的河湾》)
② 时代、社会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观众的审美欣赏也在随之变化。戏剧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时代生活的表达,也将随之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风格不发展,就会变成古玩店,就会脱离了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就会失去它的光彩。(《人民日报》海外版)
③ 只有绿化,才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只有实事求是让人们每每栽种的树和草确实成活的绿化,才能使日益扩大的沙漠变小。(周宏《比沙尘暴更可怕的》)
以上例①“在春天的阳光下、在夏天的荫凉里,(或是)在冬天的炉火边”,共三项,词组(由介词结构构成的状语)。重复运用的“在”为介词。例②“就会变成古玩店,就会脱离了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就会失去它的光彩”,共三项,分句。重复运用的“就会”,“就”为副词,“会”为能愿动词。例③“只有绿化,才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只有实事求是让人们每每栽种的树和草确实成活的绿化,才能使日益扩大的沙漠变小”,为两组复句。重复的“只有……才能……”为配合运用的关联词语。
叠用各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并列关系最为常见,例如:
① 家里墙上的泥掉了,掉了就掉了;家里的棚子破了,破了就破了;庭院种的油菜冻了,冻了就冻了……家里的什么都能对付,只有他的大豆不能对付。(朱晓军《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光明日报》)
文中用三个并列关系的叠用句,家里……,……就……;家里……,……就……;庭院……,……就……突出反映了育种选种研究专家胡国华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搞科研的顽强的奋斗精神。
② 只有坚持为群众讲话,让群众讲话,对群众讲话,才能有效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力地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文摘报》)
例②“为群众讲话,让群众讲话,对群众讲话”为并列关系。
但表示其他关系的也有。例如:
③ 不要以为有了这个就会有那个。不要以为有了名声就有了信誉。不要以为有了成就就有了幸福。不要以为有了权力就有了威望。(王蒙《安详》)
例③“不要以为有了……就有了(就会有)……”,共四句,第一句同其他三句为总括和分述关系。
叠用和一般句子比较,有以下修辞特点:
第一,整齐一致。叠用可以使一些本来散落的句子、词组变得比较整齐。例如:
① 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 管理员吓呆了。稍一迟疑,群鼠已经扑上来。有的撕鞋袜,有的啃脚趾,有的缘裤上蹿,咬腿肚子咬膝盖。(刘征《鼠辈的变异》)
例①有三个“我们必须”(共两句,第一句又有两个分句),其后的成分“克服困难”、“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和“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结构上是不完全一样的,可是它们前面一旦都加上相同的词语,就立即显得很整齐,得到了美化。例②第三句有三个并列的分句,三个分句的谓语“撕鞋袜”、“啃脚趾”和“缘裤上蹿,咬腿肚子咬膝盖”,前二者基本相同,和第三者差别较大。但因为有相同的主语“有的”,读来就使人觉得整齐上口。
第二,集中突出。叠用可以使事物的记叙、阐述更有分量。例如:
① 我看樱花,往少里说,也有几十次了。在东京的青山墓地看,上野公园看,千鸟渊看……;在京都看,奈良看……;雨里看,雾中看,月下看……(冰心《樱花赞》)
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开发的重要条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开发的强大动力。(人民日报评论员《重大的战略抉择》)
例①有八处叠用了“看”,包括在东京的不同景点,在其他城市,在不同的情境中,因此作家对樱花的喜爱、赞赏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例②有五句叠用了“把……作为开发的……”,这就把西部大开发中要抓好的工作和指导思想阐述得十分具体而明确。
叠用可以使情景的渲染、描述更加真切。例如:
广场的夜,欢乐而祥和。
当华灯初上的时候,当巨大的喷泉喷出如雪似玉的水花的时候,当五颜六色的灯光把花坛映得锦绣斑斓的时候,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走来,观赏这一年一度的广场花园。坐着轮椅的残疾人来了;相互依偎着的情人来了;晚辈搀扶着老人来了;大人领着孩子来了……闪光灯在广场的各个角落闪动,灯光下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屈俊峰《欢乐祥和广场夜》)
此例有两处叠用。第一处是“当……时候”,共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充当的状语,它像优美的和声,浓重的彩笔,渲染了广场之夜和平幸福的气氛。第二处是“……来了”,共四项,它像集锦,每一个画面都洋溢着诗意。而这些,又都强化了“欢乐祥和广场夜”的主题。
叠用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为饱满。例如:
① 不久,我国政府组成了一个文化代表团,应邀赴印度和缅甸访问,这是新中国开国后第一个比较大型的出访代表团。团员中颇有一些声誉卓著、有代表性的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芝生先生是团员,我也滥竽其中……我不能忘记,我们曾在印度洋的海轮上,看飞鱼飞跃,晚上在当空的皓月下,面对浩渺蔚蓝的波涛,追怀往事。我不能忘记,我们在印度闻名世界的奇迹泰姬陵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奇景。我不能忘记,在缅甸英莱上欣赏“琼湖上,看缅甸船夫独脚划船。我不能忘记,我们在加尔各答开着电风扇,啃着西瓜,度过新年。(季羡林《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② 什么叫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什么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就是!困难何所畏?洪水何所惧?有了这种精神,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无论面对任何强敌凶寇,都能团结奋斗、决战决胜,都能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李庚辰《临危方始见英雄》)
③ 朋友,你听见了吗,长江在哭,黄河在哭,太湖在哭,渤海在哭;朋友,你看见了吗,那频频举起的黄牌甚至红牌,那一次接一次的警报:十万火急——水!(王翰林 刘莹《江河湖海放悲声》)
例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悼念冯友兰先生的文章,文中四次叠用“我不能忘记”,哀思绵绵,情意无限,表现了季先生对挚友的不尽思念。例②讲的是1998年长江遭遇特大洪水,19名战士在惊心动魄的危急时刻,视死如归,坚守在抗洪最前线,最后不幸牺牲。文章叠用了“什么叫……精神?这就是!”“……何所……”,“无论……无论……都能……都能……”,心潮澎湃,感情激荡,热烈歌颂了子弟兵崇高的品德。例③是讲中国由于水源十分缺乏,特别是遭受污染,存在着严重的水的危机。报道叠用了“朋友,你……了吗,……在哭,……在哭,……在哭,……在哭;朋友,你……了吗,那……那……”,那一声声焦灼、危急的呼喊、诉说,给人以震撼。
④ 1994年曼德拉在当选南非总统后发表就职演说时曾热情澎湃地 说:
医治创伤的时刻已经来到。
弥合分歧的时刻已经来到。
进行建设的时机已经来到。
愿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
愿所有的人都享有和平。
愿所有的人都拥有工作、面包、水和盐。
这片美丽的国土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再重演人压迫人的情景,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再蒙受为世人所唾弃的屈辱。
人类所取得的这项无比辉煌的成就将永放光芒。
愿自由主宰一切!愿上帝保佑非洲!(曼德拉《把南非建成彩虹般的国家》)
演讲词大量使用了“已经来到”、“愿所有的人”、“都”、“永远”之类的叠用句,把曼德拉所代表的南非人民对自由、和平、平等、幸福的期待,向往、希望、回顾、追求、奋斗等感情,表达得十分充沛、十分深切、十分震撼。
第三,清晰醒目。叠用句(词组)的基本结构原本相同,再加上重复运用某个或某些词语,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清楚。例如:
我们现在所论的,并非他们的人格,而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如果他们缺衣少食,如果他们居住环境肮脏,如果他们的子女因穷困而不能受到正常的教育,如果他们生了病而不能得到医疗,如果他们想有一份工作却差不多是妄想,那么,他们的生存状况确乎便是“贱”的了。我们这样说,仅取“贱”字“低等”的含意。(梁晓声《贵贱论》)
此例共有三个句子,其中第二句值得注意。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假设复句,前五个分句都表示假设,最后一个分句表示结果。由于表示假设的五个分句都运用了关联词“如果”,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的并列关系,以及它们和表示结果的第六个分句的关系,都非常清晰地显示了出来。
有的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句子或句群,由于采取了叠用句式,也能把层次、结构关系表现得清清楚楚。例如: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学习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历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结合起来,与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结合起来。领导干部特别是走上新岗位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世界各国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都要积极研究和借鉴,但不能脱离国情照抄照搬。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和省部级干部要做学习的表率,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坚决纠正轻视理论、忽视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的倾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此例是党中央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方面向全党提出的要求,共四点;其中第三点是专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走上新岗位的领导干部”讲的,第四点是专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和省部级干部”讲的。这四点要求都重复运用了“要”,清晰地标示出彼此是同一层次上的并列关系。在第二点要求中,又有三项并列的意思,由于重复运用了“把……与……结合起来,与……结合起来,与……结合起来”,相互关系也很显豁。
我们写作中要善于运用叠用句(词组),下面的例子有一处可以改一下:
*邓稼先带病坚持工作,多次在工作时晕倒,以至最后得了癌症。为什么平时得不到足够的关心,病轻时就治?这也是使人不无感慨的。
此例第二句这样写,似乎“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仅指“病轻时就治”,其实这两点意思最好运用叠用句,连同文字上的调整,改成:“为什么平时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为什么病轻时没能及时治疗?”这样“关心”所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改作两句也更有分量。
叠用的各项虽说结构可以有所参差,但以尽可能一致为好,下面的例子可以改一改: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这里有绿树修竹环舍,有小桥流水巧饰,有现代化的工厂,还有古色古香的宾馆。人们称她是村庄里的都市,都市里的村庄。
此例共两句,第一句中有四个并列的叠用分句。如果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有”后的宾语结构上不同:“绿树修竹环舍”和“小桥流水巧饰”是主谓词组,而“现代化的工厂”和“古色古香的宾馆”是偏正词组,为什么不一致起来呢?可以改成:“有环绕房舍的绿树修竹,有布局巧妙的小桥流水,有现代化的工厂,有古色古香的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