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学生为何会对老师的“四句教”有不同的解释?

2023年11月5日10:46:03王阳明的学生为何会对老师的“四句教”有不同的解释?已关闭评论

王阳明晚年提出了“四句教法”,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在去世的前一年,即嘉靖六年(1528年)秋被任命为总督两广军务,奉命赴广西平乱,临行前一晚,他在越城天泉桥上应弟子钱德洪(字洪甫)、王畿(字汝中)之请,详细阐释了“四句教法”的内涵,史称“天泉证道”。

王阳明弟子众多,钱德洪和王畿是其得意门生,王阳明在军中无法讲学时,就由钱德洪和王畿等人代行师职。但是,钱、王二人对“四句教”的理解存在分歧。王畿认为心体与意、知、物是体用关系,心体无善无恶,意、知、物也应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他主张将后三句改为:“意即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无善无恶之物。”他认为王阳明的“四句教”“恐未是究竟话头”,主张心、意、知、物都是无善无恶的,这种看法被称为“四无”。而钱德洪则认为,意有善有恶,所以才需为善去恶,否定意有善恶,就根本否定了工夫  。他对心体无善无恶的说法也有怀疑,在他看来,说“心体至善无恶”可能更好些。这种观点被称为“四有”。就二人的观点来说,王畿认为心之本体无善无恶,主张直接体认良知;而钱德洪则较为注重工夫,主张从工夫修养出发,去除心之遮蔽,复归本体之良知。两人路向不同,故请王阳明为他们证道。

王阳明告诉两位得意门生,他这里接引的人原有两种路向。首先一类是利根之人,利根之人就是有天赋的人。“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工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另外一类是“受习心所蔽”之人。此类人“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姑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工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净了”。王阳明认为王畿和钱德洪二人的见解均有道理,其路向不同正适合接引这两类不同的人。王畿之见可用以接引利根之人,钱德洪之见可为“受习心所蔽”之人立法。从王阳明的说法来看,王畿对“四句教”的解读适合那些能直接体会良知本体的人;而钱德洪的解读则适合那些良知为习见所蔽的人,他们需要通过工夫去蔽以恢复良知。前者较为高明,而后者较为笃实;前者重视本体,后者重视工夫,王阳明认为这两种解读针对的是不同资质的人。不过在王阳明看来,最好还是取二者的综合。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两种解释,是后来王学分化的源头。王畿所代表的一派注重本体,主张先天良知;而钱德洪所代表的一派注重后天的诚意工夫。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