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问语谬误是什么意思?复杂问语的例子案例

2022年10月17日09:44:39复杂问语谬误是什么意思?复杂问语的例子案例已关闭评论

复杂问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预设谬误,它以假设隐藏在问句中的某些论断为真的方式来询问问题。这种问题是修辞性的,不是真正用来寻求问题本身答案的。提问者一般会悄悄地引进其假设,利用预设谬误达到自己的目的。

举个例子,一位公司经理问:“为什么小王的工作效率比小李高得多?”这个问句就假定了小王的工作效率更高。

复杂问语通常是一种欺骗设置。这类问话一般话里有话,隐藏着一个为对方不具有或者不能接受的事实,不管对方做出的是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其结果都是间接承认这个事实。

现在网络时代,标题党“漫天飞舞”,这些标题中经常出现带有这种目的的问题。这些标题想方设法表明未经说明的假定为真。

“为什么中国的物价远高于美国?”——有的东西中国的贵,有的东西美国的贵,文章作者却故意忽略后者。

“我们社会中的人们为什么不敢扶老人?”——不扶老人只是个案,由于极具典型性,媒体煽风点火,将其推到整个社会的人都不敢扶老人。

既然复杂问题的提问者如此“居心叵测”,面对复杂问语时,我们就要明辨是非,仔细思考后再做周全的应对,切不可简单应付。如果对方说“你现在是否停止抄袭别人的作业了”,我们应该说“我从来没有抄过别人的作业”,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他的问话。

在冯巩的小品《返乡》中,由于旅馆房间不够,主人公与同乡的晚辈必须同住一间房。主人公质问老板娘:“我和他一块儿住,丢了东西谁负责?”

同乡晚辈问:“我是小偷啊?”

主人公转过头来问:“你改啦?”

晚辈没来得及思考,就脱口而出:“谁改了?”

主人公立刻强调:“你看,他没改!”

在这段搞笑的对话中,主人公就是使用了复杂问语。由于主人公不信任晚辈,怀疑他是小偷,便用诱导性的话语验证他是小偷。由于晚辈没有仔细思考,便中了语言圈套,其实他应该说:“什么改不改?我本来就不是小偷!”

凡事有利有弊,复杂问语如果被合理运用,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典型的使用情景便是刑侦。刑侦人员调查案件,需要走访很多人员,询问情况时,就可以运用复杂问语发现蛛丝马迹。

刘云为了早日继承岳父的遗产,与一位医生串通谋害了生病住院的岳父。侦查过程中,刑侦人员对医生产生了怀疑,觉得医生与刘云是同案犯罪嫌疑人。不过,刑侦人员一直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结论。

有一天,刑侦人员询问这位医生:“你是病人的主治医生,除了病人的病情,你还知道他的什么其他情况吗?”

医生干脆地说:“我只知道他的病情,其他的我一概不知。”

“那么,他的儿子常来看他吗?”

医生说:“他哪有什么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老婆死了20多年了,他女儿经常带着孩子来看他。”

刑侦人员说:“看来你并不是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而是非常了解啊!”

医生顿时满脸通红,自首了。

刑侦人员的“他的儿子常来看他吗”隐含着“他有儿子”的判断,医生无意间否定了这个判断,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