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理的符合论、融贯论、冗余论

2022年9月27日10:18:38什么是真理的符合论、融贯论、冗余论已关闭评论

所谓“语义悖论”,是指与许多语义学概念如意义、指称、外延、定义、满足、真、假等等相关的悖论。其中,“真”(truth)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真值承担者”我们这里不做追究,权且认定语句或命题是能够为真为假的东西。下面简单讨论三种与悖论相关的真理论,即符合论、融贯论、冗余论。

一、符合论

真理的符合论(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简称“符合论”,其基本思想是:语句的真不在于它与其他语句的关系,而在于它与对象、与世界的关系,在于它与对象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况的符合与对应,故有这样的说法:“真在于与事实相符合”,“真在于与实在相一致”。符合论有悠久的传统,亚里士多德可能是最早且最有影响的符合论者,因为他断言:“说是者为非,非者为是,是假的;而说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是真的。于是,一个人对任何东西谈论它之是或谈论它之非,将说出或真或假的东西。”  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奥斯汀(J.L. Austin)及绝大多数逻辑经验论者,也都是符合论的倡导者和坚持者。

符合论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预设。在本体论方面,符合论要承认或假设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心灵或精神的外部世界,人的认识是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是对这个世界的反映、描述和概括,这个世界使人的认识有真假对错的分别。符合论必定持某种实在论立场。根据思想与之相符合的对象是绝对理念、物质世界、感觉经验等等,符合论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形态,不一定就是唯物论,也可以是客观或主观形态的观念论(唯心论)。在认识论方面,符合论要假设,人的认知能力能够到达外部世界,能够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或真或假的认识。这就是一种外部世界可知论的立场。

符合论最合乎人们的常识和直观,但在理论上却遇到许多困难:

(1)什么是事实?其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事实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事实能否个体化,如何个体化?事实有特殊和普遍、肯定和否定、真和假之分吗?这里,个体化问题牵涉到我们是否能够在事实之间建立区分:这个事实,那个事实;我们是否能够对事实进行重新确认: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事实;我们是否能够对事实进行计数:一个事实,两个事实,……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差别极大:有时候,人们将事实视为外在对象及其情况,例如对象具有什么性质,与其他对象处于何种关系之中;有时候,将其视为关于外在对象及其状况的感觉经验;有时候,将其视为关于外在对象的某种陈述、记载和知识;有时候也把某种毋庸置疑的理论原理,甚至把假想、预期和内心体验也当作“事实”。在后面几种情况下,命题与“事实”相符合,实际上就蜕变成命题与其他主观性认识相符合,“符合”因此就成为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事实”一词的用法是如此歧异,以至罗素在给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严格地说,事实是不能定义的,但是我们可以说,事实是那使得命题为真或为假的东西,以此来表明我们所说的意思。”

(2)什么是语句与事实之间的符合关系?我们如何去定义这种符合关系?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试图用逻辑原子主义学说去解释。例如,罗素认为,在语言中,我们有原子命题和分子命题,分子命题由原子命题复合而成;在世界中,我们有原子事实和分子事实,分子事实由原子事实复合而成。语言和世界之间具有结构同型性,整个世界就是建立在原子事实之上的逻辑构造,它同构于一个理想化的逻辑语言体系。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实在的一种图像”,“命题是实在的一种模型。”  命题(即复合命题)是原初命题的真值函项,原初命题则由名称的排列构成。事实由事态构成,事态则由处于某种排列中的对象构成。命题对应于事实,原初命题对应于事态,名称对应于对象。

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都基于一些不成立的假定之上:事实或事态是独立自主的,没有一个事实依赖于任何其他的事实,在不同的存在物之间没有内在关系,即像逻辑推出那样的关系。“原初命题的一个标志是:没有任何原初命题能与之相矛盾。”  但“原子命题相互独立”这个说法是假的。毫无疑问,“玛丽身高1.67米”和“玛丽身高1.85米”都是原子命题,“琼斯杀了约翰”和“苏珊杀了约翰”也都是原子命题,其中每对命题都是相互排斥的(假设只有一个人杀了约翰):若其中一个命题为真,另一个命题必假;反之亦然。此外,原子事实或基本事态的存在性也受到质疑。我们有相对确定的标准去区分原子命题与分子命题,去区分一个命题内部的各种构成成分;但我们却没有确定的标准去区分原子事实与分子事实,以及把事实分解为不同的构成成分,因为任何事实本质上都是复合的,都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并且自身具有复杂的结构。因此,把语句与事实的“符合”解释为语言与世界的结构同型和一一对应是行不通的。后来有人如奥斯汀、皮切尔(G. Pitcher)和怀特(A.R. White)等人试图用约定、关联(correlation)、和谐(congruity)、相配(correspondence with)、相应(correspondence to)等概念去精确阐释“符合”,均未获得成功。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