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语
熟语(phraseological unit)是在语言长期使用过程中相沿习用形成的、作用相当于词的固定形式。它们的结构或表现为固定词组,或表现为固定短句。特点是:
(1)结构的定型性。一般不能随意颠倒语序,或插入、更换成分。例如,“指鹿为马”不能说成“指马为鹿”、“指鹿成为马”或“指鹿为牛”。
(2)意义的整体性。熟语的整体意义一般不是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多数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例如,“胸有成竹”不能理解为“胸中有现成的竹子”,而是“做事之前有通盘的考虑”。
(3)功能的类词性。尽管熟语的结构比词长,但功能与词相当,充当语言运用的备用材料。
汉语中,熟语主要包括成语,如“朝三暮四”、“本末倒置”;惯用语,如“拖后腿”、“拍马屁”;歇后语,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掸)子”等。
其他语言如英语同样存在熟语,例如,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二)缩略词语
缩略词语(acronym/abbreviation)是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通过节略、缩合等方式而形成的简短形式。又叫“略语”,习惯上叫“简称”。缩略词语与原来说法表达的概念相同,只是形式更为经济,提高了交际效率。
缩略词语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节略。截取原来形式的一部分,略去其余部分。例如,清华大学—清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laboratory—lab(实验室)。
(2)缩合。挑选有代表性的语素或字母重新组合。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邮政编码—邮编、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SA(美国)、Communication(通信)Satellite(卫星)—Comsat(通信卫星)。
(3)简代。用一个语素代替全称。例如,河南—豫、上海—沪。
(4)标数。把相同的语素或共同的语义特征合在一起用数字概括。例如,陆军、海军、空军—三军、《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就汉语的缩略词语来说,如何挑选有代表性的语素,值得研究。按理说,应选处于中心地位的语素,其实不尽然。例如,“北京”简称“京”,为什么“北京大学”不说成“京大”而称“北大”呢?“邮政编码”中,“邮政”简称为“邮”是为了明确,“编码”的中心语素是“码”,为什么不说“邮码”而说“邮编”?是不是都倾向于挑选每个词的第一个语素?也不尽然。例如,“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不说“中委”或“共委”,而说“党委”。我们觉得,一个缩略词语最终定型,是形式的简洁性(用尽量少的语素概括原词意义)、意义的明确性(“师范学校”不说“师学”、“中等学校”不说“中校”,都为了明确)、使用的区分度(“师范”、“师校”、“师专”、“师院”、“师大”形成相互区分的师范教育系列)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有个心理接受程度的问题,“上海吊车厂”不称“上吊”,“自贡纺纱厂”不称“自纱”,就因为意思不好,不易被人接受。
从结果来看,通过缩略方式得到的单位可能是“语”,可称为“缩略语”,如上面所举的“北大”、“四书”、“USA”;也可能是“词”,可称为“缩略词”,如上面所举的“解放军”、“沪”、“lab”。合称“缩略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