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2022年6月18日22:00:35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已关闭评论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过:“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生理、心理正常的人都有其创造力,然而,先天素质只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自然基础,而后天的培养与实践则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挥的决定因素。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大方向,与学生一同探寻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的手脑得到充分利用。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进行转变。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也应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每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的弱项在哪里,然后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习到自己想要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例如,在小学的数学课本《负数》一个章节中,这可能是学生之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一个知识点,很多学生在看到这样陌生的知识点时,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造成一种较差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个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在上课之前先向学生说出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知识点,然后用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教师可以说“你们都知道二减一等于一,那么你们知道一能不能减去二呢?若是能够减去的话那一减二等于多少呢?”通过这样的小问题,让学生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并且迫切地想要知道最终答案,这会让学生带着最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第一,营造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他们的良好环境,在激发出他们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之后,再通过活动的背景刺激,让他们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也终将应用到生活中。所以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二,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力。动手操作涉及脑、眼、手等多个器官的协调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手脑相互促进发展,手变得灵活,脑变得聪明。有资料表明,在听看条件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只有50%,而加上动手的情况下,则能吸收到90%。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打破定式思维的影响,独辟蹊径,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节课,老师把蝴蝶、叶子呈现给学生,他们的“情”即刻“热”起来,“好漂亮的蝴蝶!”接着老师将图片对折,发现两边的形状大小一模一样,接着请同学来对折叶子,给同学们创造动手实践的情境,同学们热情极高,积极地举手,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富有情趣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丰富多彩的,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有趣的游戏,多彩的画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才能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有序的发展。

第三,利用诱导提问,鼓励学生拓展求异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才是创造力教育的核心部分。通过对知识信息的剖解分析,鼓励小学生发展求异性思维,去寻找别人想不到或者没试过的方法,尽量创新,尽可能新奇,走与众不同的路线,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教学“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为例,一个2r,一个是r2。如果对两者区别对比不够,学生也会把它们混为一谈。老师的做法是这样的:第一,先画出一个圆及它的半径。第二,让学生在上圆中,画出2r。第三,再让学生画出r,通过图形的展示,学生对2r和r2的实际意义就十分清楚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已知圆的半径,不同的地方则在于一个是先求半径的2倍,另一个是先求出半径的平方。然后又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即都需要扩大3.14倍。由于半径的2倍是直径,是个长度,所以它的3.14倍还是个长度;而半径的平方是个面积,所以它的3.14倍就是个面积。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诱导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课堂上善于启发诱导,会使学生在诱导中学到知识、开启智慧,获取能力。

(四)运用类比迁移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有意识地为学生利用迁移学习后续知识做准备。设计好铺垫题,将问题逐步引申,使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使之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开阔学生视野。比如,教学“工程应用题”时,把工作总量抽象为单位“1”,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为此,可设计铺垫题:一条长15千米的公路,由甲工程队单独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单独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学生解答后,把第一个条件变为20千米、10千米或5千米,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总千米数虽然变化了,但结果是相同的。再让学生把算式改写成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然后把铺垫题中的“一条长15千米”换成“一项工程”导入例题。后来学生还能很自然地把工程问题的解法迁移到解决相遇问题、购物问题、水管问题等方面。

(五)兴趣教学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以活跃的思维为前提,活跃的思维来自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主动地积极配合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内因的最好刺激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生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学。数学兴趣又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其在集中精神获取知识的同时,努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新的动力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实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适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真正地参与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学习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协作,求知的欲望被不断激活,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自我学习能力就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例如,一年级的《分类》这一课知识,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分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设置“给小动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引导、启发学生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场景,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