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探究问题实质的思维。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能产生思维的活跃,灵感的突发,并能有效地进行猜测、想象和快速判断。这便是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体现。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选择解题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但是实践证明,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多做练习
通过大量例子取得了处理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后,往往就会产生一种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及结论是否正确的直觉。小学生虽然心智还不成熟,但依旧具有自己的判断,正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当一个问题多次被强调后,就算他们不懂内在深层次的原因,也会有最基本的认知反应,因此,对小学生而言,多做练习是在小学生直觉思维培养中最简单、最基础的一部分。
(二)拓展知识面
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小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要鼓励小学生阅读数学相关的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当小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思维能够慢慢活跃起来,反应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既要鼓励小学生发展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又要帮助他们,使他们的思维在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提高数学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三)营造宽松的猜想氛围
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过去,课堂教学多是以教材的逻辑展开为线索而进行讲授的,这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若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来看,就显得十分不够。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猜想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要允许学生做出不同的猜想,并进行热情的鼓励和赞扬,使学生感受到猜想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猜想,更要给予猜想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什么值得猜想,什么不值得猜想,应该如何猜想,并培养学生不怕讥笑、不怕出错和勇于自我修正的精神。另外,教师要经常运用直觉思维对问题进行猜度,为学生做出示范,引发学生模仿。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长辈有效地利用直觉思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就未必会相信和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一个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教师,容易用他敏锐的直觉来熏陶学生的直觉,使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大胆进行猜想,是他们进步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与学生生活相近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猜想训练,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未知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获取。
因此,适当的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促进小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应用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猜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一辆汽车在行驶,经过0.4小时,行驶了18千米,请问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这道应用题难度并不大,但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应当鼓励学生猜想更多的解题方法。这是一道整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我们可不可以把小数转化成分数再进行计算呢?或者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答案吗?
(四)重视学生观察技巧的培养
学生无论是直接知识还是间接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而直觉是思维在观察上表现出的快速和灵活的反应。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教材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经常训练,形成技能。
第一,观察要有目的性。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一开始,设计这样的一组情景题,①春夏秋冬春夏秋冬……②一、二、三、四、五、六、日、一、二、三、四、五、六、日……③红、绿、黄、红、绿、黄……,然后提问:“哪一个同学能找出这组题的共同特征?”不仅一下子调动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而且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让学生很快地通过观察发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一个规律,为掌握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突出了课的重点难点。
第二,观察要有选择性。如学习方程概念时,可出示以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①1+3=4,②3=2x,③7>x,④3x+5x,⑤6+x>;x﹣5,让学生运用方程概念,有选择地观察、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观察要有顺序性。杂乱无章的观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观察要有一定顺序,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要注意前后连贯,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