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委内瑞拉的一个小镇上,某大汉酒后寻衅滋事,被人告上了法庭。他预感到法官要惩罚他,就选择先发制人,说:“我想向法官提几个问题。”这一请求,得到了法官的允许。
——“我如果吃了沙枣,有什么不好吗?”
——“没什么不好。”
——“如果我再喝些水,有罪吗?”
——“无罪。”
——“然后,我躺在地上晒一会儿太阳,算不算犯法?”
——“不算。”
——“那为什么我喝了一点儿用枣加上水酿成的东西,然后在街上晒一会儿太阳,你们就说我有罪呢?”那人最后抛出了这一问题,质问法官。
法官想了想,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来了一番反问。
——“先生,现在我想向你提出几个问题,你能认真回答吗?”
——“你随便问。”
——“如果我向你泼一点儿水,会导致你受伤吗?”
——“不会。”
——“如果我往你头上倒一些黏土,你会致残吗?”
——“当然不会。”
——“那么我把这些黏土和水掺在一起做成砖头,再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然后用它打击你的头,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肯定会打破我的头啊,还用问吗?”
——“虽然水和黏土都不会伤到你,但用水和黏土做成的砖头却会砸坏你的头;同样,喝点水、吃点沙枣不违法,但用这种枣和水酿成的酒,却会让你丧失理智、寻衅闹事、触犯法律。”
此时,大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只好乖乖地听候法官发落。
生活中有一些不讨喜的人,在表达想法和意见时总是忍不住奚落他人,或是刻意提出一些“有问题”的问题去调侃他人。面对这样的情形,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其实,上文的故事中法官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法官非常清楚,跟一个蓄意胡搅蛮缠的酒鬼讲法律,就偏像“对牛弹琴”一样,没什么效用。索性,他就仿照大汉的语法结构和语调形式,表达出了与之相反的意思,让大汉哑口无言,并坐实了他酗酒肇事的罪名。法官所使用的这一策略,在逻辑学上叫作“同构意悖”。
同构意悖
仿照对方辩词的话语结构,建构一个与对方话语结构相同,但语意完全相悖的观点,并以此反制对方的方式,叫作“同构意悖”。由于是按照对方的话语结构和思维逻辑导出的结果,所以面对这样的反制,对方通常无以置辩,只能自食其果。
古希腊的雅典有一位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演讲家,他四处发表演讲,雄心勃勃地猎取功名利禄。一日,他的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再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的。说真话吧,富人会怨恨你;说假话吧,穷人又会指责你。可既是演讲,不讲真话就得讲假话,所以,不是遭到富人的仇恨,就是遭到贫民的反对啊!”
演讲家听了父亲的话,笑答:“父亲,我会有好结果的。如果我讲真话,穷人就会拥护我;如果我讲假话,富人就会支持我。既是演讲,不是讲真话就是讲假话,可无论我讲什么话,不是得到穷人的拥护,就是得到富人的支持,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在运用同构意悖的策略时,无须考虑所使用的话语结构是否正确,是有效还是无效,只要跟对方的话语结构相同,就能达到反击的效果。 因为我们不是为了重新“立”一个论点,而是要“破”掉对方的诡辩,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