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社会物质与自然物质的不同之处
社会物质与自然物质是宇宙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客观存在。社会物质是在自然物质运动、变化到一定时间和空间基础上产生,而自然物质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基础,就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社会物质不能脱离自然物质而单独存在,而自然物质就可以脱离社会物质而单独存在。社会物质的产生是自然物质形成的生命机体具备了意识能力后才能实现,倘若这个有生命的机体没有意识或不存在意识,则不会有社会物质的产生(尸体)。直接社会物质就是这个生命机体在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客观存在,间接社会物质不论是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都必须借自然物质的存在才能完成间接社会物质客观存在的实现。就是直接社会物质的完成者人体组织也是自然物质。
社会物质的运动、变化受人的意识所控制,运动是有目的意识性的运动。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不受人的意识所控制,运动是没有目的意识性的。
社会物质的运动和自然物质一样,遵守一切物质的质、量、度,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及其内在规定性和普遍联系的客观规律。但是直接社会物质和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不遵守自然物质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及其相互转化定律。自然间接社会物质遵守自然物质本质的转化规律,只是这种变化是在劳动者创造意识控制下进行的。直接社会物质是由自然物质形成的意识生命体完成的,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是由自然间接社会物质成为人类使用的工具时形成的;但直接社会物质和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之间不能相互转化,更不能转化为自然物质。自然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自然间接社会物质和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
社会物质可以改变自身或其他自然和社会物质外部的环境条件,而自然物质难以改变自身或其他物质外部的环境条件。社会物质内在规定性的原因与结果、现实性与可能性、必要性与偶然性、全局与局部、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及其内部和外部普遍联系的组成比自然物质明了清楚,并能被社会物质本身所掌握,而自然物质则不能。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物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等内因和外因。社会物质可以通过现象和形式去揭示其本质和内容,可以创造和发现不可能性存在的客观根据,从而使不可能性转变为可能性,使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性。如汽车、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都是自然物质在社会物质的作用下转化成的。这一切一切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社会物质通过对自己内因和外因的客观研究分析,采取社会物质实施的行为活动,使自然物质的外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和组合,从而创造出自然界的现代物质文明。
自然物质虽然可以转化为自然和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和生命机体,但在它产生意识以前,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不可能转化为有目的意识的社会物质。虽然自然物质的某些变化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甚至可以灭绝生命物,如洪旱灾害、地震、恐龙灭绝等,但不可以转化为社会物质。直接社会物质、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本质虽然不可以转化为自然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改变某些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从而使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有利于或服务于人类社会物质运动、变化。
社会物质与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是相当复杂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像文字所述的那样简单,我们在社会物质客观实践活动中,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物质,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意识精神的社会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