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质与自然物质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024年7月16日10:50:02社会物质与自然物质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已关闭评论

第二,社会物质的种类

自然物质的种类由于矛盾的特殊性而呈现出千姿百态,而社会物质的种类也由于矛盾的特殊性而呈现出千差万别。无论社会物质的种类如何变化,但根据与意识支配关系的不同,总的概括不外乎为直接社会物质和间接社会物质两类。

直接社会物质的概念和定义,是由人类意识所直接支配控制的客观存在就是直接社会物质。由此可见直接社会物质就是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意识机能支配下的一切情感、语言及行为和改造、利用自然的活动(劳动、生产力)。

情感是最直接的社会物质,它不仅在人类意识支配下产生,就是在其他高等哺乳动物也可以在意识支配下产生。虽然其他动物的表情根据物质的定义不是我们人类的社会物质,但凶猛野兽的表情及吼叫对其周围的高等哺乳动物包括人有极其恐惧的吓唬作用,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对人类生活、生产的社会物质产生巨大的危害作用。情感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其生存条件的满意程度与否直接的反映。生存条件很好,表现出高兴、舒畅的感觉;生存条件困难,表现出悲哀、伤心的感觉。表情是情感在面部的外在表现,对自己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自己周围的人感染力也不可忽视。无产阶级同盟所倡导的天下穷人是一家,团结广大的工人、农民就是通过最广泛的、丰富的感情表达和对剥削阶级的客观揭示而实现的,从而在 20 世纪,在世界各地创建了共产党的组织,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阵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

语言是人类意识的表达形式,是人类意识思想交流的工具,它是通过人体咽喉生物机能的进化、震动发出不同的声波而完成。将语音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于某些客观的自然物质表面,代表不同意识含义,即为文字。语言是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意识活动支配下,由咽喉和口腔肌肉运动产生的,它同情感一样是直接社会物质。人类之所以脱离动物群体,就是由于人类思想性创造意识产生、强化,语言、文字的发明,提高了人类意识之间的交流范围、程度和速度,增强了人类改造、利用自然创造生活、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语言是直接社会物质,文字是间接社会物质。因为文字是人类意识支配控制下的某些行为活动的运动客观存在作用,使某些自然物质作为标记、记录在某些其他自然物质表面而形成的。文字虽是间接社会物质,但直接表示的是意识反映,它在社会物质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同语言一样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语言文字常常是并列使用,其重要意义在:语言文字是人类意识的表达形式,是意识交流的中间桥梁,是对客观存在描述的“具体物质”,是计划、总结、经验、理论可以记录交流、保存、传播,是精神文化物质。没有语言、文字,人类的现代文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物质丰富将难以想象。因为人的大脑是有限的,而改造、利用自然创造物质文明,必须需要大量的经验进行总结;而总结经验没有语言、文字记录,前人难以传给后人,自己难以传给他人,他人也难以传给自己;自己一人所经历的客观存在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在没有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交流帮助下,是难以创造出巨大的现代文明。

人类意识生命的表现除情感、语言外,还有最重要的行为活动——劳动。人为了生存,必须摄取生命物质资料。生命呼吸空气,只要呼吸中枢存在,不需要张口或闭嘴,就可以通过鼻腔呼气、吸气。而生命对水、食物的摄取必须需要一定的行为活动才能得到。就是丰衣足食的情况,喝水、吃饭总得张口闭嘴,况且水和食物都不是像空气一样,在地球表面随处都有,非得需要人类一定的劳动才能取得。

人类行为活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最主要的直接社会物质。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千差万别的社会物质基本上多数是由行为活动所产生的。直接社会物质的种类多少及复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创造意识的强化、发达程度有关。行为活动不仅人有,高等哺乳动物基本上也有,但它们行为活动比较简单,各种动物除具有各自的特点外,其他行为都相对较弱;原因是动物的思想性创造意识简单、不复杂。人的行为活动在随生命的进化、创造意识逐渐发达的基础上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为活动越来越精确细致。书法、美术、文艺、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精神文化物质丰富多彩,体育、卫生、医疗、保健层出不穷,科技、教育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蓬勃发展,计划、规划、法律、法规、制度等制定和执行,使人类社会秩序文明而有规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能有力地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进步。

直接社会物质是直接依赖于人的意识支配的客观存在,它的运动、变化有明显的目的意识性。直接社会物质一旦脱离人的意识的支配,它将消失而不存在。

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它的变化规律仍然遵循自然物质的内在规定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的作用。人的意识作用不是直接作用于物质的内在规定性,而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产生的人体行为活动的社会物质,运动作用于自然物质(非人体)的外部环境条件,通过改变外因促使内在规定性的内因发生改变,而按照“人的意志”发生转移,如产品的生产。宇宙中任何自然物质的物质对物质的作用,都不可能直接作用于内因,都是通过改变外因而促使内因发生变化;它不同于物质本身的运动、变化,是由物质本身内因的矛盾的双方所决定的,而外因只是条件。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自然物质运动、变化,就是自然物质的外部条件,在直接社会物质作用下而发生改变。这种作用一旦解脱,也就是说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自然物质一旦脱离直接社会物质作用,它则转化、恢复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自然物质。这种受直接社会物质作用下的客观存在,我们可称作为间接社会物质;而作用于间接社会物质的、受人的意识直接支配的行为活动劳动就是直接社会物质。

间接社会物质不是由人的意识直接控制下的客观存在,而是依赖于直接社会物质——行为活动作用下的客观存在。这种间接社会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自然物质(非人体)有两种,一种是自然间接社会物质,另一种是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原料在生产以前,没有经过劳动者实践创造作用,不论其物质本质还是形式上,没有人创造意识遗留的痕迹,所以说在加工过程中是自然的间接社会物质;一旦经过加工,其本质或形式上烙印了劳动者创造意识的痕迹。当自然间接社会物质脱离生产过程否则成为自然物质的产品,此产品在生产中被人当作工具使用时则成为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

直接社会物质通过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使自然间接社会物质运动、变化达到人的意识的“目的意识性”。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一切工、农、林、牧、渔等生活、生产资料生产、加工的原料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物质;它们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在直接社会物质的作用下转化为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间接社会物质;当生产、加工为产品后,脱离了直接社会物质的作用,它又转化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物质。但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物质,不同于生产加工以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物质。加工以前的自然物质,不能直接为人类服务或被人类利用;通过依赖于人的意志的自然物质——自然间接社会物质的转化、加工后的自然物质,可以直接为人类服务或被人类利用。自然物质运动、变化,在人类意识产生后,使“有目的、有意识”的直接社会物质和间接社会物质运动产生的必然结果。

间接社会物质是在直接社会物质的作用下的客观存在。自然物质在直接社会物质作用下运动、变化,发展为自然间接社会物质,主要表现在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在加工以前是自然物质,加工过程中是社会物质,成品以后又转化为自然物质。直接社会物质的作用不光作用于自然物质的本质转化,而且还作用于自然物质的控制及交换等,如书写文字、机动车辆、电动、机械、设备驾驶等工具操作和商业市场的商品交换的形成、经营,及金融信贷、股票等,都属于间接社会物质,这些间接社会物质的客观存在,在现象和形式上仍表现为直接社会物质控制下的自然物质,这些自然物质被控制的不是自身本质数量的转化,而是控制其代表具有其他某种含义或空间位置运动的客观存在。

如文字书写不是控制笔、墨、纸本质的变化,而是表示人的意识的表达;驾驶、操作只是操作某种运动客观存在的控制手段,而不是控制所操作的自然物质的本质变化(工具),这就是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自然间接社会物质是在直接社会物质和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控制作用下,其本质按照人的意识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脱离直接社会物质的控制,则转化为自然物质。而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是在直接社会物质控制作用下,自然物质所代表的某种含义或空间位置按照人的意识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而不是自然物质本质数量的变化,当脱离直接社会物质的控制时这种具有某种含义的或空间位置运动当即消失;就像意识控制的直接社会物质一样,脱离意识支配当即消失。如股票、货币,当被人们用来作交易的时候,它凝集着人们的劳动价值,代表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当它不被交易时,这种劳动、使用价值当即消失。再如机动车辆驾驶员,当被意识支配下的直接社会物质控制驾驶时,机动车的某些变化按人的意识发生运动;当这种直接社会物质不控制驾驶时,机动车的运动则消失(事故除外)。非自然间接社会物质只是直接社会物质控制下的某种客观存在形式状况的变化,但必须要自然物质代替来完成,缺了自然物质代替,它不能实现完成。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