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灵活性和词语一词多义的功能,常常使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一些概念表述不准确的情况,从而出现词语歧义,引人犯错。最常见的就是偷换概念和混淆概念两种。
偷换概念
“偷换”,着重在换字上,能表达相同意境的成语有“偷梁换柱”“以假乱真”“顾左右而言他”等。偷换概念,是指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中途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将一些看起来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将一个事物的原意用狡辩的手法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也能成立的解释,把假的变成了真的,以此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达到某种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歪曲原意的逻辑谬误。特别是在辩论中,经常有人利用偷换概念的方法,把对方的观点或言论悄悄转换,塑造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立场,使其观点不成立,从而达到胜利的目的。偷换概念具体表现为改变概念的适用范围,或者改变概念的修饰语。
偷换概念可以当作一种修辞学的技巧,也可以用于游说他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偷换概念的事情发生。比如,张大妈退休后闲来无事,喜欢上了健身,每天早上一大早,就张罗着姐妹们到小区广场跳广场舞,跟着音乐跳舞对她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可是,这对于正常上班的年轻人来说,却是甚为烦恼,因为大清早睡得正香,经常被音乐声吵醒。不胜其烦之下,小王代表小区里的其他年轻人,对张大妈说:“你们早上健身跳舞是一件好事,可是这音乐声音也太大了,吵得别人没法睡觉。你们去其他地方跳吧!”张大妈听完却有些不高兴,她说:“你说我们打搅的是别人,又没有打搅你。这小区广场是大家的,又不是你一人的。”
从逻辑学概念上来说,张大妈将“别人”这个概念偷换了,说小王不是别人,其实是一种诡辩,一种不讲道理的说法。
我们再来看一则偷换概念的故事。
有一个旅行者在沙漠里艰难前进,又累又饿又渴,好不容易走出沙漠,蹒跚着走进了一家饭店。他上前问道:“老板,肉夹馍多少钱一个?”
“5块。”老板拿来一个肉夹馍。
“我要两个。”旅行者又问,“啤酒多少钱一瓶?”
“10块钱一瓶。”
“我现在特别渴,我用两个肉夹馍换一瓶啤酒,可以吗?”旅行者说道。
“当然可以。”老板欣然应允。
老板收起肉夹馍,旅行者打开啤酒一饮而尽。喝完啤酒,他背起包就走出饭店。
老板急忙撵出来,道:“先生,你还没付啤酒钱呢?”
“什么啤酒钱?我不是用两个肉夹馍换的吗?”
“可是肉夹馍你也没有付啊!”老板说道。
“我又没吃你的肉夹馍,为什么要付肉夹馍的钱啊?”旅行者说完扬长而去。
老板呆愣住了,是啊,他又没吃肉夹馍,为什么要付钱呢?老板一时没想明白,眼睁睁地看着旅行者远去。
这则故事中,很明显旅行者就是在偷换概念,以赖掉啤酒的账单。旅行者把“没有付钱的肉夹馍”偷换成了“已经付钱的肉夹馍”,从而用肉夹馍兑换了啤酒,把话题从“没付钱”转为“没吃”,从而达到赖账的目的。
偷换概念通常有曲解含义和断章取义等形式。曲解含义是指故意曲解对方的言论,把它理解为其他的概念,把对方的言论推翻;断章取义则是从对方的言论中,选取有误导性的段落,以此进行辩驳。
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逻辑思维过程中,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或者将一些表面相似的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而犯的逻辑错误。在论证中,混淆概念通常是一种不正当的诡辩手法,它是利用了一词多义或两个词语在语义上相似的特性,以此来达到混淆概念的目的。另外,有些概念如果不明白其使用范围,不弄清楚概念或词语的语境,也会造成概念的混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混淆概念的事情发生。我们购物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商场搞活动,打着“买一送一”的幌子来吸引消费者。比如,买一套衣服送一根皮带;买一桶花生油送一个玻璃碗;买两支牙膏送一个杯子等等层出不穷。但是我们来看国内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买一送一活动。某房地产公司为了促销,打出了“买房子送老婆”的广告。广告一登出,售楼部的电话都要快被打破了,很多人直接去了销售楼盘,看房子的人一下子增加了数倍。有人就提出了质疑,说买房子真的能送老婆吗?被逼问急了,销售方才不得不出来坦白——买房子送给自己的老婆。这里的“买房送老婆”就是一个明显的表达歧义,有意混淆、偷换概念,引人误解。
要识别偷换概念和混淆概念这两种逻辑思维上的错误,就需要弄清楚概念的本质与外延,明确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才能避免陷入语言陷阱,也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