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隐含判断在演讲、论辩中的运用

2023年8月27日14:41:04举例说明隐含判断在演讲、论辩中的运用已关闭评论

隐含判断,简单地讲,就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不便明言,而意在言外的判断。隐含判断问题属于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

判断一般用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一般疑问句和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但是,在不直接表达判断的句子中,有时候却可以隐含着某个或某些判断。例如,古希腊诡辩论者向别人提出的一个问题:“你是否还在打你的父亲?”是个一般疑问句,显然不直接表达判断,但其中却隐含着一个对方难于接受的判断:“你曾经打过你的父亲。”

类似这样的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或对方难以接受的判断的一般疑问句在普通逻辑中被称为“复杂问语”。

下面,让我们举例说明隐含判断在演讲、论辩中的运用。

请看:

我为什么要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5年5月给前苏联的青年朋友所作的一次演讲的题目。这一以问句形式出现的演讲题目本身并不表达判断,但却隐含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判断。

正因为这一题目本身并不直接表达判断,即并没有直接表明演讲者对某一事物的具体断定,而只是向听众提出疑问,所以,才能起到演讲一开始就吸引听众进入思考的作用。又正因为这一题目本身虽然并不直接表达判断,而其中却隐含着判断,即隐含着演讲者对事物的具体断定,所以,才能给听众指明思考的具体方向,从而使听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的题目达到了疏通演讲者与听众思想感情的目的,从而使听众一开始就与演讲者建立了共同思想感情的基础。

有的演讲,正文一开头不久,就是一个或一些本身并不表达判断,却隐含了某个或某些判断的疑问句。而这个或这些隐含判断的作用也同刚才所讲的相似。例如:

我们这几天庆祝胜利,实在是热闹得很。可是,战胜的究竟是哪一个?我们庆祝,究竟是为哪一个庆祝?

这是李大钊于1918年11月5日在北京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的演讲开头的前半部分(其后半部分将在下一题分析)。

这一开头,隐含了如下两个判断:

(1)我们胜利了;

(2)我们在庆祝胜利。

这两个疑问句及其隐含判断,同样起到了一开始就吸引听众进入思考的作用,也同样起到了使听众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与演讲者沟通思想感情的作用。

再看:

先生,请你们把我的一切头衔改为“优秀公民”的称号吧!

这是玻利瓦尔于1821年10月3日《就任哥伦比亚共和国总统的演说》中的结尾。这一结尾是个祈使句,其本身并不直接表达判断,但却隐含了“我唯一需要的头衔是‘优秀公民’的称号”这一判断。而正是这一隐含判断集中地体现了拉美独立运动民族英雄玻利瓦尔总统的民主政治思想。

有时候,在演讲、论辩中,运用隐含判断会比运用直接表达判断的语句显得更有力量。

请看:

对政治,我虽然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

这是阿基诺夫人在竞选菲律宾总统时针对马科斯攻击她“不懂政治”所作的论辩性回答。结合菲律宾当时在马科斯统治下,“工厂开工率仅达40%,占人口60%的人失业或半失业,官方公布的外债数字高达255亿美元,物价飞涨,民怨鼎沸,经济恶化导致政局动荡,政局动荡又加剧了经济恶化”这一现实情况,谁都能领会到阿基诺夫人这一回答中所隐含着的这样一些判断,即:“不懂政治的是马科斯”, “马科斯统治下的菲律宾,‘日常经济’糟透了”等等。

这里,“日常经济”一语直刺马科斯的痛处,而有关的隐含判断则使阿基诺夫人的回答显示出其高超的论辩水平。可以说,阿基诺夫人之所以在竞选中获胜,跟她的演讲、论辩才能是有联系的。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