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悖论: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2021年3月9日15:50:37伊壁鸠鲁悖论: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已关闭评论

伊壁鸠鲁悖论: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他发展了一个完整且内在关联的哲学体系,包括三部分: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他继承了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前370年)的原子论,阐述了一种幸福主义伦理学,有强烈的无神论倾向。他用如下论证去挑战被认为是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之存在。

上帝或者愿意但不能除掉世间的丑恶,或者能够但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或者既不愿意也不能够除掉世间的丑恶,或者既愿意又能够除掉世间的丑恶。如果上帝愿意而不能够除掉世间的丑恶,则它不是全能的,而这种无能为力是与上帝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上帝能够但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这就证明上帝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同样是与上帝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上帝既不愿意也不能够除掉世间的丑恶,则他既是恶意的又是无力的,如此一来,他就不再是全善和全能的上帝。如果上帝既愿意又能够除掉世间的丑恶(这是惟一能够适合于神的假定),那么,邪恶是从何处产生的?他为什么不除掉这些邪恶呢?

这个论证具有如下的形式结构:

如果存在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则或P或Q或R或S;

如果P则导致矛盾;

如果Q则导致矛盾;

如果R则导致矛盾;

如果S,则邪恶不应该存在;但邪恶确实存在。

所以,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之存在值得怀疑。

由这个论证可引出四个可能的结论:

(1)上帝不存在;

(2)上帝存在,但并不全善和全能;

(3)上帝有使他不能除掉邪恶的苦衷和理由;

(4)邪恶不存在。

几千年来,这个论证一直作为基督教上帝观的强有力的怀疑推理而存在,如何回应它,也一直是正统基督教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故被叫做“伊壁鸠鲁悖论”或“伊壁鸠鲁之谜”。

基督教会接受了圣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所做出的回应,并奉其为经典版本:

世界上的恶没有肯定性的存在,它们是善的缺失,其主要根源是用“对自己的爱”取代了“对上帝的爱”,上帝不能对它们承担责任。当然,还有其他的回应,例如莱布尼茨(G. W. von Leibniz,1646—1716)认为,一个在道德上有邪恶的世界,要比一个只有善的世界更好,因为在形而上学来说,那是更丰富的世界。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则解释说:上帝在创造世界和他的子民的时候,出于对人的至爱,赋予人以自由意志和做自由选择的权利,恶的存在只不过是人滥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权利的结果。不过,为了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为结果被引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苦难,都是值得的。

 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应是沿着上面的可能结论(3)的思路进行的。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