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长悖论的解析

2021年8月26日12:09:27关于班长悖论的解析已关闭评论

关于班长悖论的解析

班长:“我可以帮助那些不愿自己填表格的同学填表格,当然如果愿意自己填的同学我就不代劳了。”有同学问:“班长你自己的表格谁填呢?”显然,班长如果自己填,那么他就属于愿意自己填表格的同学,他就不能为自己填表格;但如果他不为自己填表格,那么他又应当为自己填表格。

解析:

班长的身份一身二任,他作为班长可以为作为同学的自己填表,犹如理发师可以为作为村民的自己理发一样。“班长”、“同学”、“愿意自己填表格的同学”、“不愿意自己填表格的同学”等都只是抽象的身份或角色规定,不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现实存在的是具体的物质的人,是可以容纳多种不同规定的,如教师和学生、医生和病人、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等等。如果一个人自学,或者自己为自己治病,或者做自我批评,他是教师还是学生、医生还是病人、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呢?只有人为地把这些抽象的思维规定实体化,当做相互排斥的,才会造成矛盾。

像“班长”和“同学”这样的身份规定,本来就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没有什么矛盾。之所以会产生“悖论”,是因为这里用“愿意”和“不愿”自己填表格作为规定来把同学分为两个非此即彼的集合。其实,“愿意”或“不愿”自己填表格作为一种模糊的心理状态的规定,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实体的人身上的,犹如“班长”和“同学”作为身份可以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一样——他作为同学“不愿”为自己填表格,但是作为班长他又不得不“愿意”为自己填表格。这样的心理状态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并没有什么根本冲突。关键是不能把“愿意”和“不愿”这样的抽象规定实体化,分成两个互不相容的集合,以为一个人属于这个集合就不能属于另一个集合。

以上的集合论悖论的实质,其实都在于把思维的抽象规定实体化,从而形成互不相容的假象。其实相互矛盾的抽象思维规定是可以相容在同一的实体上的。理发师和被理发的村民、镇长和居民、班长和同学,都只是思维抽象出来的身份规定,是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身份,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身份和角色可能冲突也可能不冲突,但作为抽象规定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一个人的身体没有分身术,当他的不同身份或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只能通过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出现来加以调解,不至于发生根本冲突。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