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义现象?什么是等义词和近义词?

2023年1月9日19:00:27什么是同义现象?什么是等义词和近义词?已关闭评论

所谓同义现象,指的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几个义位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义现象。构成同义或近义关系的词叫“同义词”。如“伤感”和“感伤”、“效尤”和“效法”、“伉俪”和“夫妻”、“事情”和“事件”等。

同义词分成两大类:等义词和近义词。

等义词是意义完全相同的两个词。这里的所谓“意义”,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非理性意义。等义词的形成有多种途径:有一些是借用外来词形成的,如“昏迷”和“休克”、“诙谐”和“幽默”、“发动机”和“马达”等。有一些是借用方言词形成的,如“寡妇”和“半边人”、“纠纷”和“吵子”、“疲劳”和“吃力”等。还有一些是通过变换构词语素的顺序而形成的,如“道地”和“地道”、“举荐”和“荐举”、“离别”和“别离”、“替代”和“代替”等。

等义词由于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完全相同,一般认为在语言表达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相反,只会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所以在语言中大多不能长期并存。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个逐渐消亡,如“康白度”和“买办”、“布萨”和“斋戒”等中的前一个均已逐渐退出言语交际;有些则逐渐分化,由等义词转变为近义词,如汉语中“批评”同“批判”原为等义词,后来逐渐分化,在理性意义及语意轻重上均存在差异了。

近义词是意义相近的几个词。所谓“意义相近”,是指在理性意义或非理性意义上有同有异。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在理性意义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所指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如“河”同“河流”均指“地球表面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但前者既可指个体,也可指集合体,而后者只能指集合体。

(2)词义在语气的轻重程度上存在差异,如“蔑视”同“轻视”均表示“看不起”,但在语气的轻重程度上,“蔑视”要比“轻视”重。

(3)词义在用法上存在差异,如“交换”同“交流”均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交换”可以同“礼物、名片、场地、意见”等词语组合,而“交流”不能;反过来,“交流”可以同“体会、经验、思想”等词语组合,而“交换”不能。

近义词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如“倚仗”和“依凭”、“伎俩”和“手段”、“鼓励”和“怂恿”等,理性意义基本相同,而感情色彩则有所不同:“倚仗”“伎俩”“怂恿”等均含有贬抑、否定色彩;而“依凭”“手段”则无贬抑色彩;“鼓励”则含有褒扬、肯定色彩。

(2)词义的语体色彩不同,如“瑕玷”和“毛病”、“搓澡”和“擦背”、“巢穴”和“老窝”等,理性意义完全相同,但语体色彩则有所不同:“瑕玷”“搓澡”“巢穴”均具有书面语色彩;而“毛病”“擦背”“老窝”则具有口语色彩。

同义不同义是义位之间存在的现象,所以一个多义词可以在不同的义位上与几个词构成同义关系。如“开”是一个多义词,有许多义位,而几乎在每个义位上均可以同别的词构成同义关系,所以“开”就有一群同义词,诸如“打开、开辟、分离、解冻、操纵、开拔、开办、开始、举行、支付”等。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