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言转用(语言的融合)?

2023年1月7日19:26:48什么是语言转用(语言的融合)?已关闭评论

1.什么是语言转用

语言转用,也叫“语言的融合”,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语言转用可以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换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我国的鲜卑族在北魏时期就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鲜卑语,全体成员转用汉语。语言转用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换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仍使用本族语言,而东北的柯尔克孜族除少数老人外均已转用汉语。

2.语言转用的社会条件

(1)语言转用同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民族的融合有时是出于自愿的融合,伴随着这种自愿的民族融合过程,语言也自然地完成了融合,由一种语言取代另一种语言。如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所带来的汉语对鲜卑语的替换就是如此。民族的融合有时是依赖军事征服而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融合,在血雨腥风中被征服的民族往往被迫放弃本民族语言而改用征服者的语言。如5世纪中叶,北欧的安格鲁、撒克逊等日耳曼部族侵入不列颠岛,使用强制手段迫使当地民族放弃凯尔特语而改用安格鲁—撒克逊语(即古英语)。

(2)语言转用的另一个客观条件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如我国的回族人原先分别使用过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语言,后来由于同汉族杂居在一起,便逐渐放弃了自己原本使用的语言而改用汉语。

(3)在语言转用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取代别的语言并不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政治地位,而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方面的优势。如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多次语言转用的现象,均是在汉语的使用者汉民族处于被统治地位时期,而北魏时期的鲜卑族、辽代的契丹族、金代的女真族以及清代的满族都处于统治地位,其结果还是统治者最终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而改用汉语,个中原因首先是汉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要高于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其次是汉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3.语言转用的过程

语言转用的过程并不是通过语言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单语和双语的交替转换来实现的,即经历了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一个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逐渐学会了另一个民族的语言而形成双语现象;然后,新学会的语言在交际中逐渐起主要作用,而原来的本民族的语言则渐渐退居次要地位,使用范围也不断缩小;最后,新学会的别的民族的语言彻底取代了本民族的语言,本民族的语言则完全退出交际活动。由此可见,语言转用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没有这个阶段,语言转用就不可能实现。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在用别的语言来置换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中断。

语言转用固然要经过双语阶段,但双语现象并不必然导致语言转用。这其中还有其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一个民族兼用其他民族语言的双语现象可能会长期地、稳定地存在下去,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是屡见不鲜的。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