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行为的合适条件?言外行为的分类是什么?

2023年1月7日15:05:36言外行为的合适条件?言外行为的分类是什么?已关闭评论

1.言外行为的合适条件

一个言外行为的成功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前面提到,奥斯汀曾经提出施为句成功实施言语行为的三个恰当条件,而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赛尔则对其作了发展和完善。

赛尔将言外行为的合适条件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命题内容条件,即话语的基本命题内容;②预备条件,即言外行为的成功实施在客观上需要预先具备的条件;③诚意条件,即说话人对其要实施的言语行为抱有诚意;④必要条件,即说话人通过该言语行为要达到特定的意图或目的。

比如,一个许诺行为要满足的合适条件是:

(1)命题内容条件:说话人言及他将要做的一个动作。

(2)预备条件:

①听话人愿意说话人做这一动作,而不是不做这一动作,而且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愿意他做这一动作。

②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不认为,正常情况下,说话人会做这一动作。

(3)诚意条件:说话人意欲做这个动作。

(4)必要条件:说话人通过这句话使自己承担了做这个动作的义务。

对于各种言语行为,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规定它们成功实施所要具备的条件。

2.言外行为的分类

奥斯汀曾将言外行为分为五个类型:

①裁决型,即根据一定的证据对某事的性质作出裁决、判定、估量;②行使型,涉及职权的使用,包括判刑、任命、降职、命名等;

③承诺型,即说话人使自己承担某种义务;

④表态行为型,用于表明说话人的态度,如道歉、感谢、谴责、欢迎等;

⑤阐述型,用于陈述某种观点。奥斯汀的分法存在许多问题,如分类界限不明确,是在对行事动词而不是对言外行为作分类等。

赛尔发展、改进了奥斯汀的分类法。首先,他规定了比较明确的分类标准。他认为言外行为可以在十二个方面有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四个方面是:言外之的、适从向、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命题内容。其中三个方面可以和上面提到的言外行为的合适条件对应,即言外之的对应必要条件,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对应诚意条件,命题内容对应命题内容条件。而适从向指的是话语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话语到客观世界,即先有客观现实,然后使话语符合客观现实,如“陈述”;另一种是从客观世界到话语,即先有话语,然后通过一定的行动使客观现实符合话语,如“许诺”或“要求”。

根据以上标准,赛尔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

(1)阐述类。这一类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对命题的真实性作出担保;适从向是从话语到客观现实;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相信;命题内容则是可变的,取决于所阐述的事实。这一类言外行为的命题内容是可以验证真假的,大体上相当于奥斯汀最初所说的陈述句。陈述、断言、声称、报告等都属于这一类。

(2)指令类。这一类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适从向是从客观世界到话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意愿、希望;命题内容是听话人将做某事。命令、请求、建议、警告等都属于这一类。

(3)承诺类。这一类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对自己将做的行为作出的承诺;适从向是从客观世界到话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说话人意欲做这件事的态度;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将做某事。许诺、发誓、拒绝、威胁等都属于这一类。

(4)表达类。这一类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对话语中涉及的事态表达一定的态度;它没有适从向,说话人既不需要用话语依附客观事实,也不需要改变客观事实来符合话语,因为此时话语和世界之间的适从,已经预先设定了,比如当你感谢别人为你帮忙时,你的话语中所提到的“帮忙”已经成为事实,你只是在对这个事实表达一种感激的态度;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则是个变量,取决于说话人所表达的态度;命题内容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具有某种特性、处于某种事态之下,比如听话人帮了说话人的忙等。道歉、感谢、祝贺、责备等都属于这一类。

(5)宣告类。这一类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让现实世界发生一定的变化;它的适从向是双向的,因为话语的发出和现实世界的改变是同步的,比如当老板成功任命你为经理,那你就成了经理,而你能成为经理,说明老板已经成功发出了任命;这类言外行为没有明显的心理状态,说话人并不需要表达自己的个人态度;命题内容则随事件而变化。命名、宣战、任命、判刑等都属于这一类。

赛尔的言外行为分类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言语行为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力很大。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