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模糊与语义精确的相互转化

2022年9月19日09:34:53语义模糊与语义精确的相互转化已关闭评论

模糊与精确的相互转化

1.模糊转向精确

有些具有模糊义的词,在作为语素组成新词后,变得精确了。如“大、小”:

大麦—小麦 大米—小米 大葱—小葱 大脑—小脑

大肠—小肠 大腿—小腿 大提琴—小提琴

但在短语中,语义仍模糊。例如,大房子—小房子、大个子—小个子、大城市—小城市。

2.精确转向模糊

数词在有些组合中语义变得模糊了。例如,半路、十分、千军万马。

精确义受模糊词限制,变得模糊了。例如,基本上到齐了、三十岁上下、几乎人手一册。

模糊的作用

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在交际中各有用场。日常生活中,模糊词用得较多。例如,说“我是个青年”、“人到中年”就可以了,稍微精确一点,说成“我23了”、“我40出头了”。一般不会说“我23岁3个月零5天4小时6分8秒”,太烦琐,也没有必要。但团章对“青年”有明确规定,14岁可入团,过28岁要退团,即界定14~28岁为青年,将“青年”精确化了。

专业术语一般讲求精确。如气象学、天气预报对雨量的规定:小雨——10毫米以下/24小时,中雨——10~25毫米/24小时,大雨——25~50毫米/24小时,暴雨——50~100毫米/24小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凭感觉。专业术语有时也模糊,如“遥控彩电”、“遥控飞机”、“航天遥感”,同一个“遥”,语义范围从几米、一万米左右到一千万米左右不等。

模糊语义广泛运用于文艺作品中,因为文艺作品讲求的就是朦胧、含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果译成“喊了一千次叫了一万遍才出来,还怀抱琵琶遮住面部的二分之一”,就成了数学,不是诗。这方面有个由于误解闹出的笑话。杜甫的《古柏行》有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数学家沈括指责说:“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后来黄朝英出来为杜甫辩解说:“古制以围三径尺,四十围即百二十尺,围者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安得云七尺也?……武侯庙柏,当以古制为定,则径四十尺,其长二千尺,宜矣。岂得以太细长讥之乎?老杜号为诗史,岂肯妄为云云也?”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