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的模糊是什么意思?语义模糊有哪些成因?

2022年9月19日09:30:42语义的模糊是什么意思?语义模糊有哪些成因?已关闭评论

一、什么是“模糊”

语义的模糊(fuzziness)指语义所指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如“高”与“低”,“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黄昏、夜晚”就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模糊性是词义具有的普遍性的现象。但模糊并非含混一片,把握不了。其特点是:边界模糊,中心清晰。

模糊与含糊不同。“含糊”是话语本身不清晰明确。“去行,不去也行”是态度含糊;说话时发音不清晰,让别人不知所云,这是发音含糊。而“高”、“低”、“大”、“小”等词并不含糊,却是模糊词。

模糊性与概括性不同。概括性指词义所指的外延大小。外延大不一定就模糊,如“桌子”就比“课桌”的外延大,但“桌子”的词义并不比“课桌”更模糊。

模糊性与多义性也不同。多义性是语义有多个指向,如“手足”一指“四肢”,二指“兄弟”,都不模糊。多义词的义位也有模糊的,如“深”:①井深;②感情深;③夜深了;……如果一个多义词的义位都是模糊的,这时就可以说这个多义词的词义是模糊的。

语义的模糊问题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但直到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札德(Lofti Zadeh)在论文Fuzzy Sets(《模糊集》)中首创Fuzziness(模糊)这个概念,并首创模糊数学,模糊现象才真正得到研究。现在模糊问题已经成为哲学、语言学、数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并形成了一些学科和流派。

二、语义模糊的成因

1.客观对象的模糊

一些或一类事物之间具有连续性和渐变性,如从乔木到灌木是逐渐过渡的。用离散性的语义单位去切分这类连续性的事物,就会造成语义上的模糊。语义切分时有三种情况。

(1)语义切分的界限不明确。有时,一端明确,另一端不明确。例如:“月初”,起点明确,止点不明;“月终”,起点不明确,止点明确。有时,两端都不明确,例如:“黎明”、“早晨”、“春天”。

(2)语义切分的范围相连接。例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红”、“橙”、“黄”、“绿”、“青”、“蓝”、“紫”。

(3)语义界限仅具有相对性。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性,具有过渡的渐进性。例如,“大/小”、“长/短”、“宽/窄”、“远/近”、“好/坏”、“强/弱”、“贫/富”、“美/丑”、“善/恶”等,从A词到B词都有量的渐变性。语义切分的相对性导致词义的模糊性。

2.主观认识的模糊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自觉的。由于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人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还不那么清晰。如“钢”和“铁”,尽管专业上对它们有明确界定,但在日常生活中,“钢”、“铁”不辨的说法很多,例如,“铁轨”、“钢轨”混用,“铁路”实际上是“钢路”,“铁笔”的笔头是钢的,“钢笔”的笔头反而不是钢的,一般是合金的。

另一种是自觉的。客观事物的界限、等级、数据等存在多值情况,如气温,非洲热带沙漠高达76℃,南极洲最冷曾至-88.3℃,在-88.3℃至76℃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气温值。但由于思维的高度概括性,常把“多值”简化为“二值”,许多气温值仅用“冷/热”来概括,高温用“极热、特别热”表达,低温用“极冷、特别冷”表达,即使加上表达中间状况的“温暖”,仍然很“模糊”,却是必须的。当然,必要的时候可用具体数值表达。

3.语义所指的模糊

有的词语所指复杂。如“东西”,可以指人(这老东西,含贬义/小东西,可指小孩儿),可以指具体物(上街买东西),可以指抽象物(感情这东西/学了不少新东西)……这样“东西”和“非东西”的界限就不清晰了。

有的词语所指特征不明确。如“崚嶒”,形容山高。到底什么样儿?不清楚。鲁迅就描述过这样的窘境:

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支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什么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勾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吧。请,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因为我实在连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岩”究竟是什么样子……

有的词语所指的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臆想物。由于是想象之物,所以没有固定之形。如神仙、上帝、阎王爷、天堂、阴间、龙、凤。“神仙”和“鬼”、“凤凰”和“鸡”就没有固定的界限。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