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诃德悖论(鳄鱼悖论):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举例说明

2020年5月2日16:56:58唐·吉诃德悖论(鳄鱼悖论):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举例说明已关闭评论

唐·吉诃德悖论(鳄鱼悖论):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举例说明

堂吉诃德的著名侍从桑丘,被任命为巴拉塔里亚岛的总督。有人向他请教一个问题:

有一位贵族在他的封地把一条大河分成两半……请总督大人留心听着,因为这件事很重要,并且极不容易处理。那位贵人在大河上修了一座桥,桥头立了一个绞刑架,修了一个公堂。河、桥和封地的主人制定了一条法律:凡要过桥者,首先发誓声明到哪里去、干什么。如果说的是真话,立即让他过桥;如果说的是假话,就马上绞死。

四位法官每天都在公堂上执行这条法律。

有一天,来人发誓声明:我要过桥没有别的事,只想死在绞刑架上。

法官为难了,让他过桥吧,就证明他说谎,按法律应判绞刑;如果处绞刑吧,又证明他说了真话,按法律应放他过桥。总督大人,请问法官该怎么判?

桑丘最初决定:此人的一半是说真话,放他过去;一半是说假话,处绞刑。但又一想这样自相矛盾,无法实施,便开口说:“既然他有罪又无罪,理由均等,还是让他过桥好些,做善事总比做恶事好吧。”

这个悖论也有改变的形态,称作“鳄鱼悖论”。

有一个妇人在河边洗衣服,她的孩子在旁边玩耍。突然,一条鳄鱼把孩子叼到嘴里。妇人恳求说:“求求你了,请不要吃我的孩子。”并不怎么饥饿的鳄鱼说:“你猜猜我马上要干什么。如果猜对了,我就不吃,把孩子送给你;如果猜错了,就不客气了,立即吃掉。”情急之下,妇人连忙说:“你要吃我的孩子吧?”鳄鱼怎么办呢?吃吧,证明妇人猜对了,按诺言不能吃;不吃吧,证明妇人猜错了,按诺言应该吃。鳄鱼陷入了自相矛盾。

悖论是表面上在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又不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是:

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出非A;

如果事件非A发生,则推出A。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和表达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化、绝对化。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