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视角?什么是非我视角?

2023年9月1日07:56:36什么是自我视角?什么是非我视角?已关闭评论

1.自我视角

人们观察和思考外界事物时,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的目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念、情感和审美情趣等作为“标尺”,来衡量思维对象。

这里所说的“自我”,包括4个层次:个人自我、团体自我、民族自我和人类自我。

其一,“个人自我”指的是每个人由于由于天赋、社会生活经历不同,都有各自的观念、价值、情感构成其独特的“围城”,透过这个小小“围城”的窗户瞭望外部的五彩世界。这样,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就常常不同。比如,同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内涵;同一个话题作文,同学们却可能写出体裁、立意、内容迥异的文章。

且看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许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说:“现在你又看到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点点白银,就是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

这个材料可以多角度立意,可以拷问那些由心怀天下到腐败堕落的贪官污吏,也可以谈自己在成长中价值取向变化的动因。如果题目定为“看到自己与别人”,题目中的“与”字值得玩味,它告诉我们,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是辩证的,如何既看到自己又不忽视别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二,“团体自我”指的是,每一团体内的个人都以本团体为中心,用本团体的眼光来观察、理解和判定别的团体。正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看到城里人油煎大头鱼用葱花,而不像他们未庄人那样用葱段,便心想:“城里人错了,真可笑!”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两眼人和独眼人的故事:两眼人听说某岛上生活着独眼人,于是,萌发了一个念头,到岛上去抓几个独眼人回来,关在动物园,以招揽游客;谁知他们刚一踏上独眼人岛,便被独眼人抓住,被关进动物园展览。

看了这个寓言,我们都会忍俊不禁:“两眼人”太可笑了,怎么不换一个角度思考可能的后果呢?不过,我们也常常不自觉地扮演了“两眼人”的角色。

在辩题为“打开京籍异地高考利(弊)大于弊(利)”的辩论赛上,正方坚持打开异地高考大门是利大于弊的;而反方认为,打开京籍异地高考弊大于利。

反方这样维护自己的观点:“学生所受教学环境不同,打开异地高考,享受北京优质教学资源的学生们被异地考生影响。到时候劣币驱逐良币,对北京的学生不公平。”

正方正面出击:“不公平?我觉得你们以地域来区分良币还是劣币,这本身对异地考生才是不公平。反对开放异地高考,说到底是不愿意因户籍带来的特殊福利被稀释。北京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同样是考清华、北大,有北京户籍的学生录取分数要比外地学生低一大截,这样的特殊待遇,谁都不愿放手。可我们站在外来务工家长的角度看,如果为这个城市工作、交税了多年,却因为买不起房子或者其他标准未达到,而无法获得北京户口,就要让自己面临高考的孩子返回原籍考试,这样的不公平是非常明显的。就因为一个户籍,异地考生可能就与优质教育失之交臂!如果因为要维护自身利益而罔顾基本事实,丧失最基本的公平,那么何谈进步。对分享教育成果的公平性讲,异地考生在京高考是利大于弊的。”

反方在论述中把外来考生视为劣币,此说激起了正方极大不满并有力回击。为了证明目前考试制度不公,正方从京籍贯家长和异地考生家长两个角度来设身处地地分析,在鲜明的对照下,希望维护京籍优势的家长显得十分狭隘和无情,是自私的表现。从而证明,打开京籍异地高考的利处明显胜于弊端了。

这些事例表明,“团体自我”的眼光可能是狭隘、偏颇、可笑的。

其三,“民族自我”指的是,每一民族内的个人都用本民族的眼光来观察、理解和判定其他民族和整个世界。

这里举一个案例。

解放军上将熊光楷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20世纪的重要外交战略思想,美国政府在2003—2009年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翻译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思就是“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此后,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进一步翻译成“隐藏能力、假装弱小”或者“隐藏真实的目的”“隐藏野心、收起爪子”等,其潜台词无外乎说“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

《现代汉语词典》对“韬光养晦”的解释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熊光楷认为,“‘韬光养晦’的核心意义就是不要锋芒毕露,特别是自己有才能的时候更不要太张扬自己的才能,保持低姿态,这个是中国人做人的传统”。中国一直奉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由于英文翻译失当已经导致了一些负面的外交影响。

再举一个案例。

史瑞秋来自纽约州;寄宿在中国家庭,是个善良又带点古道热肠的女生。有一天她很生气地对老师说:“我很喜欢我的中国家长,但是可真受不了他们虐待女儿!这个周六,可怜的妹妹上午去学钢琴,下午又去上作文课和数学课。晚上做作业时偷偷到我房间,刚打开电视要看卡通,就被妈妈发现,又打又骂,爸爸也在旁边吼。他们太过分了!妹妹才9岁,我当时真想拦住他们,在美国我都可以打电话报警了!”

听完史瑞秋的愤慨陈词,老师庆幸这个“侠女”当时没挺身而出帮妹妹打架,要不然,估计这个妹妹会立刻倒戈和父母站在一起反击这个“放肆”的美国客人。老师反问瑞秋:“这件事你觉得过分,我也是。可你知道妹妹父母这样做在中国违法吗?”瑞秋回答“不”。“好,”老师还不放过她,“那么,它违反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的情理吗?”瑞秋的回答也是“不”,但她还想争论,“不管怎样,家长还是不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老师说:“我同意,我也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孩子。但作为一个客人和文化学习者,你觉得你有权把你的想法强加给你的中国家长吗?”

这个案例说明,即使在当今时代,民族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也还存在价值观念方面的障碍。

美国“侠女”连用三个感叹句,声色俱厉地仗义执言,中国教师连用三个反问句,平心静气地循循善诱,从表达的内容到表达的形式,都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印记。

其四,“人类自我”指的是,人类对待其他生物,总是站在人类自身立场上进行观察、思考和决策。

当前,保护动物,善待动物已不是陌生的话题。我们已建立了熊猫生活保护区,也禁止捕食青蛙。可是,当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当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当牛和马在田间地头劳作,当用于实验的小动物为科学献身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受到保护的啄木鸟是“益鸟”,称甲鱼富有营养,称虎豹为“凶猛”,豺狼为“凶残”,其实,它们都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换一个角度,其评价可能有天渊之别。比如,在羚羊眼里,人类比狼还凶恶;在甲鱼看来,人类是第一天敌。在豺狼看来,人类没有认识到它是Good Animal(良兽),是生态的清道夫,维护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没有它,老弱病残的动物会太多,以致疾病流行;没有它,吃草的动物会太多,以致动植物不均衡。

人类的虚伪和偏见,动物的无助和委屈,三组排比句表现得酣畅透彻。语言流畅,说理辩证,观点鲜明严正。

以上谈的是“自我视角”的弊。即局限于“自我视角”,会使视野狭窄,成为创意思维的羁绊。因此,要力求突破“自我”,这就要发挥主体的视角转换功能,学会从“他人”角度观察和思考事物,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客观世界。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