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022年12月2日18:37:13训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已关闭评论

1.解释词义

阅读古文首先要弄明白古文每个词的意义,因此解释词义是训诂的核心内容。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邢昺以“牲”释“生”,可见“生”、“牲”两字是通用的。而“牲”字,《说文》:“牲,牛完全也。”  那么“生彘肩”的意思是“一个没有切细的完整的猪蹄”,因此下文“拔剑切而啖之”的内容才顺理成章。

2.理解文句

(1)辨明句读:古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首先要辨明句读,句读不明,难以读懂文意。如《归田录·佚文》:“公生于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  这里的断句就存在问题。孔子的学生曾参临死时,觉得睡的席子太华美,不合当时礼制,叫他的儿子扶他起来换席子。换席子以后,还没躺稳就死了。这里“易”字后不应用逗号,又“洛中”后也不应用逗号,逗号应移至“正寝”后,正确的断句为“公生于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

(2)疏通句意:古人注释古书,一般在诠释字、句外,还要串讲文意,以便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毛传》说“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这就是疏通句意。

(3)阐明语法:《毛传》在串讲句意时,往往把词与词,或者句与句的关系确定下来,这就暗示了语法结构。这既涉及阐明语法问题,也关系到疏通句意、辨明句读的问题。

3.分析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注重内容的彼此层次、转承呼应,是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脉络线索。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并不关联,令人费解。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原来这是孔子在讲述自己定公五年整理《诗》、《书》、《礼》、《乐》时,教育学生的心情。依据文献,联系篇章,这样理解文章的篇章脉络就清楚了。

4.说明修辞手段

对修辞的重视也是古人在注释古书时常见的。因此通过对古书的注解,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用词造句在修辞上的妙用。如“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郑笺:“东人劳苦而不见谓勤,京师人衣服鲜洁而逸豫,言王政偏甚也。”  郑笺用“言王政偏甚也”一句使我们进而认识到对比手法的妙用。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