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势说
这种看法认为,人类最初没有有声语言,只能靠手势交际,有声语言是在手势的基础上产生的。
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是英国经济学家,杜加尔德·斯图瓦尔特(Dugald Stewart)是苏格兰哲学家。两人都认为,人类祖先有一个时期过着一种哑巴生活,唯一的交际工具只有身体的姿势和面部的表情,等到后来观念增多了,再也不能用手势指明的时候,才产生了语言。史密斯相信最先造出的都是动词,因为在他看来,事物可以用手比画,而动作不能;斯图瓦尔特却认为最先造出的是名词,因为动词可以用手势来补充。心理语言学的创始人——德国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也主张手势说。
但是,手势说不能解释手势是如何转变为有声语言的,也就是没有具体解释有声语言的真正起源。
2.感叹说
这种看法认为,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声音演变而来的。
这种观点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ius,前460—前370)提出的。他认为,人类语言起源于某些具有单纯情感性质的音节。
孔狄亚克(Condillac)是法国的哲学家,曾于1746年著《人类认识起源论》,其中第二编专门讨论语言起源的问题。在他看来,人类最初之所以有语言,是由于情感冲动而发出各种叫声,并且伴以各种手势。其后这些叫声变成指称各种事物的声音,就有了语言。人类起初能够发出的声音是有限的,随后一代一代地增加,词汇也逐渐丰富,经过漫长岁月才成为真正的语言。
可是表示情感的声音只能成为一些感叹词,感叹词怎样变成其他的词,怎样发展成完整的语言系统,用这种理论难以解释。
3.摹声说
这种观点认为,有声语言是人类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逐步演化而来的。
赫尔德(J.G.Herder)是德国的思想家,于1772年著《语言的起源》一书。他极力反对“上帝创造语言”这一当时正统的说法,因为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不合逻辑和混乱之处,可以证明语言出于人手。在他看来,语言中一切名词都是由动词变来的,也可以证明语言不是上帝创造的。据他说,上帝会先造名词,因为在逻辑上,这是最理想的程序。
人类如何创造语言?赫尔德认为是由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来。人类能够从许多冲击到他的心灵深处的宛如汪洋大海的感觉中挑选出一个波浪来,紧紧抓住它,把它转变为语词。比如,当人们看见羊这种动物时,便对它的颜色、外形、性情有一个整体印象,这时,它咩咩地叫了。再次看到这种动物时,又听到它咩咩的叫声。“咩咩的叫声”是羊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于是,人们就用这种声音来给羊命名。
显然,这种理论只能解释拟声造词,对没有声音的事物、虽能发声但取名不同的事物,依然无法给出圆满的答案。
4.社会契约说
这种看法认为,原始人起初没有语言,后来大家达成默契,约定了一些事物的名称,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语言。
卢梭(J.J.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的作家、哲学家,著有《论语言的起源》一书,认为语言最初是人类经过详细考虑互相约定形成的,这种约定和社会制度的“民约”一样,都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上面提到的英国亚当·史密斯和苏格兰杜加尔德·斯图瓦尔特也都认为,语言符号的最初意义是经过人们共同协商确定下来的。
社会契约说注意到了语言符号社会性的一面,这是一种进步。但不能解释在有声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是靠什么来约定有声语言的。
以上这些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有个共同点,就是忽略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社会的差异性。
19世纪和20世纪这种探讨仍在继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1876)中提出著名的“进化说”;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提出“劳动号子说”,称原始先民是“杭育杭育派”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