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求同求异并用法(契合差异并用法)

2022年8月24日18:28:47举例说明什么是求同求异并用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已关闭评论

求同求异并用法,也叫契合差异并用法,简称并用法。

其基本内容是:如果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正面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反面场合)中,却没有这个情况,其他情况不尽相同,那么这个惟一共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其逻辑形式是:

举例说明什么是求同求异并用法(契合差异并用法)

例如,《资治通鉴》中有一个关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故事:

唐太宗问魏征:“帝王怎样才算明君,怎样才算昏君?”魏征回答说:“广泛听取意见就贤明,偏听偏信就昏聩。古代帝尧能深入下层了解情况,所以及时得知有苗阴谋叛乱的消息;帝舜耳聪目明,掌握情况及时,所以不会受共工、鲧、欢兜等人的蒙蔽。秦二世偏信赵高,结果被赵高篡权;梁武帝偏信朱异,以亡国告终;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最后落个国破人亡。由此可见,君主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不会被权臣所蒙蔽,下情才能及时反映上来。”

魏征的回答应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

这种方法的步骤是:第一,应用求同法于正面场合。正面场合(1)和(2)不同,帝尧和帝舜的社会环境,即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情况,即兼听广纳,了解下情是相同的。这是先行情况。而所研究的现象即“君主贤明”在这两个场合都出现。根据求同法,就可以断定“兼听”是“君主贤明”的原因。

第二,应用求同法于反面场合。反面场合中的秦二世和隋炀帝不同,所偏信的权臣各异,其他社会环境因素也迥然有别。在诸多先行情况中惟有“偏信”,即不兼听广纳这个情况是共同的。而“君主昏聩”即“君主不贤明,这一研究现象在这两个场合也都存在。根据求同法,就可推断。“偏听偏信”与“君主不贤”有因果联系,即“不兼听”是“君主不贤明”的原因。

第三,应用求异法于上述正面场合和反面场合,将这正反两种场合加以比较,只注意正反两场合的不同情况,即“兼听广纳”与否。根据求异法,就可以推断这个差异点是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魏征的结论:“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是强调“兼听广纳”是“下情上通”的原因。当然,也可以从反面得出结论:不兼听广纳是下情不得上通,人君受蒙蔽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是“两次求同,一次求异”,这与求同法与求异法的相继应用是不同的。因为求同求异并用法,实际上是通过三个步骤来确定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的。

第一步,把被研究现象a出现的正面场合加以比较,发现只有一个共同情况A,应用求同法得出结论:A是a的原因。

第二步,把被研究现象a不出现的反面场合加以比较,发现A不出现,再应用求同法得出结论:在反面场合中,A不存在是a不存在的原因。

第三步,比较正反两个事例组场合,根据有A就有a,无A就无a,运用求异法即可得知:A是a的原因。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