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和“君子养成”有什么关系?

2022年12月3日18:40:15“修齐治平”和“君子养成”有什么关系?已关闭评论

《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确指出了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基本程序。其中,“修身”承上启下,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准则。

孔子认为,修身是基础,是一个人走向社会、获得认同的基本条件。孔子倡导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孟子强调的“修其身而天下平”  ,都是指个人价值在社会中的实现。“仁”是孔子心中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最远大的目标。他立志于仁,百折不挠,集“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惠、仁、智、勇”等人格于一身而终成万世师表。

学思结合,是儒家修身进步的基本方法。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可见立志是修身的前提,但如果仅有立志而不付诸实践,终将一事无成。所以儒家主张“君子学以致其道”  。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既是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也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基础。

博学是做学问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更要做到“慎思”。也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自己言行进行阶段性反思和适当的调整,这是加强自我修养的关键环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须抱着思考的态度去学习,以学养思,才能不断进步与超越。此外,还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

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要“学”、“思”,更重要的还要落实到“行”。“行”,即道德实践,是孔门“四教”(文、行、忠、信)之一,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高地位。荀子指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只有知行合一,把道德理念融入到具体的道德行为中,不断深化对高尚道德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才能更好地规范行为,成为具备良好品德的君子。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