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类型

2022年9月4日19:16:05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类型已关闭评论

所谓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词组或句子,表达相似、相对、相关、相反意思,用以加强语言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方式。从形式上看,对偶音节整齐匀称,抑扬顿挫,平仄对应。从内容上看,又是互相衬托、补充,既凝练又概括力强,便于记忆,有着特有的表现力。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对偶形式,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选取了“芦苇”、“竹笋”的特点,形象地刻画出靠机械地背诵马列著作若干词句的人、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的人的轻浮,并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对偶在叙事、议论、抒情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诗歌中。严格地讲,对偶在旧体诗歌中运用的要求最为苛刻,不仅结构相同,字数相同,词性一致,就是出句与对句的字也不能重复,而且平仄要相谐。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七律·长征》)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这两首律诗结构相同,词性也相对应。前一首中“金沙水”和“大渡桥”都是名词;“拍”和“横”都是动词;“云崖”和“铁索”都是名词;“暖”和“寒”都是形容词,而且互相对应。字数相等,都为七个字,且无重复之字。平仄也相谐,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后一首中“天”对“地”,“连”对“动”,“五”对“三”,“岭”对“河”,“银”对“铁”,“锄”对“臂”,“落”对“摇”,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动词对动词,“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很是工整,完全体现了旧体诗的风貌。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禁锢在旧体诗的框架内,倘若过分拘泥于形式,对思想的表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现代新诗和文章中,更多的则是采用宽式对偶,即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或相近,词类不一定相应,平仄也不一定完全相谐,所出现的用字允许重复。如:

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鲁迅《头发的故事》)

这个例子中,字数不相同,下句多出了一个“也”字。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原来的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可它没有完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而这个革命却被抛弃了,所以,在这里它是警句。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对偶是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允许出现的。

按照形式上的要求,并根据其意义上的联系,对偶大体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一、正对

这是上下联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种对偶。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个例子是属于正对的对偶。“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都是类似的事情。

二、反对

上下联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它是从新旧、好坏、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明某一事理。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这个例子表示了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和鄙视以及对人民群众忠心耿耿,勤恳效劳。虽然上下联意思完全不同,但确实是态度的真实写照。

三、串对

又称作流水对。上下联的内容意思相关、相连,但是上下联之间往往附带条件,常常是下句承接上句,接着上句来说。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鹤雀楼》)

这两个例子都是将上下两个语言片段语意前后相连。上联表示原因、条件,下联表示结果、目的。

对偶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气派,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不仅诗歌辞赋要讲究对仗,在散文和一些论文中,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也常常加入对偶。这种修辞形式的使用,常常会使文章的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这个例子从整体上看还算齐整对称,但具体看,却是结构不尽相同,可在这里,它仍旧有对偶的修辞效果。

运用对偶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内容与形式协调,因为诗句文章的好坏主要还是表现在内容上。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忽略了内容,那么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好的内容配上和谐的形式,才能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另外,上下联应该互相补充,自然出对,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强凑对偶,会使诗句文章显得生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主张“奇偶适变,不劳经营”,“岂营丽辞,率然对尔”,意思是说该怎样就怎样,顺其自然,不必巧用心计,一切以适应表现的内容和目的为依据。如果刻意雕琢,难免以辞害意。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