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之间围绕因果报应进行了怎样的争论?

2022年8月20日10:14:36儒、佛之间围绕因果报应进行了怎样的争论?已关闭评论

儒、佛之间围绕因果报应进行了怎样的争论?

因果报应之争是在东晋南朝时儒、佛之间进行的一场重要的学术辩论,为我国哲学史留下了极为精彩的一页,这场争论究竟是怎样展开的呢?

儒家传统倡导“善恶报应说”,印度佛教则主张“业报轮回说”,这两种报应观内容迥然有别,在东晋即引起了重大的争论。东晋罗含著《更生论》,认为天地无穷尽,万物的生命都要更替。孙盛写了《与罗君章书》,主张形体和精神都不可复原。慧远作《答桓南郡明报应论》,就桓玄有关业报轮回的疑问进行了解答。桓玄认为杀害一个人,于神毫无妨碍,哪里会报应?慧远则主张人们私身恋生,产生善恶的行为,埋下了报应的种子。桓玄认为情感导致报应不符合自然法则。慧远却主张“心”蕴涵情,自然有善恶,有善恶当然有报应。这就叫“自然”。桓玄认为贪恋生命是众生的本性,轮回报应容易迷惑他们。慧远则主张佛陀正因为人们执迷不悟,才阐明因果报应的道理。同时针对戴逵的质疑,作《三报论》,对善恶报应得不到应验进行了解释。认为报应分为现报、生报和后报。报应的主体是“心”,随着各种因缘条件而呈现,报应虽有先后,但轻重与善恶诸业的轻重对应。

南朝刘宋时代,何承天作《达性论》、慧琳作《白黑论》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进行了批评。何承天用儒家的三才论,对抗佛教的众生说,认为人不能和飞禽走兽一样视为众生。慧琳认为周孔敦俗,老庄陶风,释迦慈悲,三训的主旨皆是为了劝善,三教的创始人都是圣人。但佛教的天堂地狱、因果报应之说都是虚妄不实的,实际上是教人行贪欲,所以流弊无穷。

因果报应是不是真实的存在,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合理”地解释了现实社会中贫富贵贱的不公平性,它让人避恶趋善,追求来世的善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