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类比指正技术?

2023年11月12日16:57:02什么是类比指正技术?已关闭评论

类比指正技术

类比指正技术是说,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要求,指出他人在应用类比推理时不符合逻辑要求的地方,帮助他人纠正类比不当的错误,用更有说服力的语言,达到矫正错误、恰当类比效果的逻辑技术。

(一)实例应用

陈某是家中的独生子,与父母一同居住。父亲是某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员,母亲为自由职业者,家庭收入尚可。在读书时,陈某是一个性格内向,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不理想,作业拖拉的学生,故时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初中毕业时因自身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未能考上高中,只得进入一所中专学校学习。

在家中,陈某是一个较为叛逆的孩子,与父母缺乏沟通,父母也不知道其真实想法。在学校中,陈某主要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玩耍,经常逃学,整日游手好闲,混迹于街头、游戏机房、网吧、舞厅等处,时常游荡到凌晨才回家。久而久之,陈某终于滑向了犯罪的深渊。2005年陈某因抢劫罪被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接受社区矫正。

矫正之初,社工先对陈某进行了心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其个性特征为内向不稳定性(抑郁质),表现为敏感,不善交际,沉默寡言,悲观,严肃,刻板,焦虑易怒。当社工把量表的测试结果告知陈某之后(有保留地告知,隐瞒了一些负面内容),他表示这些情况在自己身上确实存在,由于犯罪,自己感到对不起父母,与他们在沟通上存在一定问题,日常生活中也不愿与人接触,特别是邻居,怕他们知道自己的过去,故有时会郁郁寡欢,兴趣丧失。他还告诉社工,曾经有几次出去找工作,结果均在面试时遭遇失败,因而对自己的未来也丧失了信心,既不知道如何自我调节,又没有人可以倾诉。

鉴于陈某有较强的求助心理,主观上也有改变现状的意愿,社工在征得陈某的同意后,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

又经过数次面谈,社工找到了他出现心理问题的症结:①陈某初中时在小区内打篮球,结果篮球被社区民警没收,从此他对社区民警十分排斥;②陈某中专时曾邀请同学来家暂住,没想到同学被父亲赶出门,后来他就与父亲的关系长期紧张,常因一些小事与父亲争吵,生气后情绪较难平复,有时会以摔小物品来宣泄自己的情绪;③陈某中专的同学几乎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他却数次面试都失败,以后就一直因担心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显得十分焦虑,并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都是一个学校的学生,为什么别人有工作,自己却没有。

社工找到问题症结后,决定对症下药,一方面理性地帮他分析问题,另一方面争取帮他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对陈某的监管帮教。

社工与陈某进行了深度交谈。社工说,社区民警没收篮球,父亲赶走你的同学,做法肯定是欠妥当的,但社区内不能打篮球,父亲不想你接触不好的同学,都是有他们自己的道理的。而简单地与中专的其他同学进行类比,认为同学有合适的工作,自己也应该有,那是错误的。道理很简单,即便同一个学校的学生,自身条件、能力、机遇等都会有差别。有的人打工,有的人做官,有的人留学,有的人卖猪肉,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不是什么不公正,而是自己的认识有错误,要从自身找原因。克服了自身的缺点,以后肯定会找到工作的。

通过这次谈话及其他矫正工作,陈某逐渐摆脱了过去的不良情绪,遇到挫折与困难时也会寻求合适的途径解决,不再像从前那样冲动行事。社工与陈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社工对他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能及时加以肯定,使他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陈某已能正视自己的过去,正视自己存在的心理症状,并在社工的协助下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得到一定改变,能正常与人进行交流了。

后来,在社工的帮助下,陈某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份在某家电公司销售电脑的工作。

(二)实例分析

社工对陈某的监管、矫正工作是大量的、深入的、细致的,这里不做全面分析,现仅就社工矫正陈某在找工作上面的错误认识进行一下简单探讨。

仅从类比推理的形式上看,它就是简单进行两类事物若干相同属性的比较、推论,较为简单、方便,因而我们在日常思维中经常应用(主要指事物类推)。陈某在对自己找不到工作上的认识,就是基于这么一个类比推理:

其他同学是某所中专的学生,都受同样的教育,并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自己也是这所中专的学生,也受同样的教育

所以,自己理应找到合适的工作

应用了这样的类比推理,自己又恰恰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陈某感到愤愤不平。然而,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不必然可靠。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就从逻辑上提出了对类比推理的要求。就事物类推来讲,我们从数量上提出“两类事物的相同属性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从本质上提出“要尽量从本质属性上进行类比”的要求,从属性的排斥性上提出“不要在有矛盾或相异属性的事物间进行类比”。违背这些逻辑要求,就会犯“相似度低”“机械类比”和“属性相异”的逻辑错误。

社工在深度交谈中,实际上帮助陈某分析了其推理中存在的这些逻辑错误,尤其是“属性相异”的错误。陈某与其同学属同一个学校,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也有许多不相同的属性,如自身条件、能力、机遇等,而自身条件和能力是较为本质性的东西,没有注意这些方面就简单进行类比,自然是不可靠的、不合理的、没有逻辑的。社工又通过有的人打工、有的人做官、有的人留学、有的人卖猪肉等现实例子启发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陈某想通了这些道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正视自己的过去,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能力提高了,他最终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